发布时间:2024-11-25 11:28:08 来源: sp20241125
备年货、扫房间、贴春联、做年夜饭,每到过年,中国人都在为这件一年中最重要的大事而忙碌。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各异,各地过年的习俗也各有不同,而走亲戚拜年却是大江南北千年来共同的传统习俗,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文化记忆。所谓“春节拜年情意长,遍拜亲友走四方”,亲情在走动中越来越近,感情在交流中越来越深。
“今天去姥姥家拜年,千万记得要叫人哈。”
“这孩子,见了人也不叫!”
“快,叫人。”
“妈,他是谁,我该怎么叫呀?”
……
那么,这样的情景你是不是也熟悉呢?如果你正好是个i人(社恐),那估计你已经“汗流浃背”了。
中国人的“称谓”可算是复杂,相比英语里“uncle”能指代伯伯、叔叔、姑父、姨父、舅舅,而不论是堂兄弟还是表姐妹,都是一个“cousin”,我们的文化里,无论是小小的三口之家还是沿袭几代的大家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不管是许久未见,抑或是远在天边,只需一声亲切的称呼,就能把家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每一个称谓都体现了每个人在家中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所有的想念和祝福都包含在一声声称呼里,正所谓声声称谓,深深亲情;声声称谓,家家凝聚;声声称谓,代代传承。于是,在甲辰龙年春晚首次亮相的公益广告《中华一家人》的创意便由此而生。
公益广告《中华一家人》以中国人的“称谓”为载体,讲述了一个个诙谐有趣,又充满亲情的温暖故事,让我们深切感受家的力量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部广告短片,不仅仅是一次公益宣传,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影片中的四个故事,从“儿孙满堂”到“娘亲舅大”,从“长幼有序”再到“血脉同源”,每一个故事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故事,既是家的代表,也是国的象征,它们串联起了一个个家庭的温暖记忆,也勾勒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壮丽画卷。
“儿孙满堂”让我们看到了四代同堂的幸福与和谐。祖父母和儿孙们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还没见过这么多亲戚长辈的小重孙,学着自己父亲的样子拜年,把太爷爷叫错成了爷爷,但经过长辈们乐呵呵地提醒,很快就给太爷爷恭恭敬敬地鞠了躬拜年。他们之间的称谓,虽然只有“亿点点”复杂,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这份爱,是长辈对晚辈的呵护,也是晚辈对长辈的敬重。
“娘亲舅大”则以接地气、生活化的一幕,调侃式地讲述了舅舅对外甥的疼爱。这个“抠搜”舅舅好像就是“我的舅舅”,这个“见红包眼开”的“大胖外甥”好像就是“我的外甥”。而舅舅像小孩子一样用冰凉的手伸进被窝和外甥调笑打闹,更是让我们回忆起儿时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那是因为,这就是亲人间最自在的状态,这就是中国大地上最真实的模样。
“长幼有序”则进一步展现了家庭中的秩序和礼仪,即我们常说的“辈分”。年长的男士向年幼的孩童喊出了“小叔”。在几位“吃瓜亲戚”的调侃起哄下,虽然有点不好意思地酝酿了好一阵,但嘴角却也是藏不住的笑意。长幼有序的背后,正是中国人期盼家庭兴旺、生活美满的质朴愿望。
而“血脉同源”则将视角扩大到了海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这个故事里,在海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兄弟终于回到故乡,回到祖屋,拥抱同胞兄长。兄弟间虽然分隔多年,但依然相亲如故。拜见父母认祖归宗,则流露出中国人血脉里最深沉的归根情结。对中国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根”更重要呢。对于今日中华儿女而言,又有什么比“团圆”更令人期盼呢。
影片的结束语是点睛之笔:“我们相称相谓,只因相爱相亲。小家大家,中华一家。”使用了金文、篆书、楷体三种不同时期的字体展现一句话里的三个“家”字,巧妙地把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之意蕴含其中,将家的形式与家的内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表达了中国人对家的眷恋与倚赖,也体现了对中华大家庭的热爱与自豪。
在诙谐中展露深情,在幽默中传递深刻,在小家中洞见大家,在情感中升华文化。由称谓,到中华,唤起了我们对家的思念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无论我们走得多远,身在何方,改变不了的,是家的方向;放不下的,是家人的牵挂。
一个故事,道尽人间百味;一句称谓,唤起千般乡愁。过年回家,亲戚的称谓,大家都叫对了吗?
(央视网)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