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4-11-22 06:37:02 来源: sp20241122

  泱泱中华,由各民族交融汇聚、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而形成。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形成了共同的理念价值、道德规范和精神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各民族始终保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有力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各地区各民族只有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才能更好推动国家经济繁荣、更好实现自身经济发展。

  携手各民族团结奋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党和国家积极实行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等政策,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沪滇协作、闽宁协作、粤桂协作、川粤合作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2015年至2020年,东部9个省份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元,2万多家东部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超过1万亿元。30年对口援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仅人才支持方面,就有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工作。对口援疆工作也结出累累硕果,仅2014年到2023年,各援疆省市累计援疆(含兵团)资金近1700亿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累计投入资金775.4亿元,推动新疆乡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新建和改扩建学校2100余所,200多万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1100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改善。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共同富裕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条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更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与西南民族地区等的交往交流交融曾受大江大河和高山峡谷阻隔制约。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各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更加便利的客观条件。截至今年7月,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33万公里,666个乡镇、4596个行政村通了硬化路,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车率均为100%,历史性地建成青藏铁路和拉林铁路,为各民族发展构建起团结、幸福之路。发达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互嵌融居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各族群众得以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相互了解、增进理解,全方位拓展了各族群众交往广度、交流深度和交融程度。

  实施和推动重点工程,凝聚共同筑梦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来都不是某一个民族创造的,而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一些重大工程来看,无论是都江堰、红旗渠,还是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都是各民族胼手胝足、共同奋斗、共同劳动获得的成果。今天,从港珠澳大桥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从川藏公路到川藏铁路、从西电东送到南水北调,每一项重大工程都是经过千千万万各民族同胞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创造的,各族群众也因此更加紧密地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回望历史,伟大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建设而成的;展望未来,新征程上的辉煌成就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来开创。

  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呼唤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我们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各民族磅礴力量,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早日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作者:何建兴,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