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从风沙“南来北往”到绿意“欢颜驻足”

发布时间:2024-11-27 15:54:25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网 兴安盟5月21日电 题:科尔沁沙地:从风沙“南来北往”到绿意“欢颜驻足”

  作者 张玮 周丹丹

  初夏的5月,万物并秀、生机盎然。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道路两旁满目新绿溢出,一改往昔漫天飞沙的景象。

图为旧貌换新颜的哈吐布其嘎查。 科右中旗融媒体中心供图

  金扎拉嘎是哈吐布其嘎查的村支书,土生土长的他见证了家乡荒凉焕新颜的全过程。

  “我20岁以前这里还很美,可是后来就不行了。”回忆起最初那段关于风沙的记忆,金扎拉嘎满是愁容,“头天种进去的苗,第二天就被吹走了,成活率低得可怜。”

  哈吐布其系蒙语,意为“门槛”。当地正处于科尔沁沙地锁边带,那是风沙“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1995年,面对风起沙飞的贫瘠之地,当地不少农牧民被逼选择远走他乡,原本有900多人口的哈吐布其嘎查,被风沙“撵走了”200多人。

  “我也渴望美好的生活,可年轻人都走了,老人咋办?后代咋办?”金扎拉嘎向记者吐露他留下来的原因。

  2000年,哈吐布其嘎查等来了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每家每户退耕10亩地,只要退耕树木的成活率达到70%以上,国家就会给补贴。那一年,哈吐布其的退耕还林工作进展很顺利。

  2012年,金扎拉嘎被推选为哈吐布其嘎查党支部书记。“不种树、种草,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上任后他决心要带领乡亲们种出一片“希望林”。

图为处处溢新绿的哈吐布其嘎查。 张泽蒙 摄

  “当时嘎查门前的600亩耕地因为风沙的侵蚀,已闲置10年之久。”金扎拉嘎申请了一笔治沙资金,他想用在这关键之处。

  “在荒地上种草能种出啥名堂啊!”对于金扎拉嘎的这一想法,老乡们并不认同。

  “紫花苜蓿是优质的牧草,不仅能够防风固沙,而且草质柔嫩多汁适合喂牛喂羊,每6至8周就可以收割一次。”金扎拉嘎耐心地解释道。

  做好了群众工作的哈吐布其嘎查,终于迎来了第一片“希望林”。

  可是,种完紫花苜蓿后,村里已经没有资金去做围封了,而不做围封安全隐患就必然存在,金扎拉嘎又遇到了难题。

  “围封后,咱们的牛羊就有‘口粮田’了,咱们就不用为了饲料犯难了。”在金扎拉嘎一番苦口婆心地劝说下,每家每户自愿出资200元购买围栏。

  自那以后,金扎拉嘎把治沙的新苗种在了当地老百姓心中。

图为在哈吐布其嘎查栽种的1500亩沙棘林。 毕力格 摄

  2017年起,中共中央宣传部(简称中宣部)派驻第一书记点对点帮扶哈吐布其嘎查,中宣部全体干部职工募捐100万元资金帮扶哈吐布其嘎查治理沙化土地,在两处风口栽植了1500亩沙棘林。

  如今的哈吐布其嘎查再也不害怕春天了。往年的春风,空气里总是夹杂着沙粒,连片的坨子地上风与沙交织在一起,打得人脸颊生疼。眼下的哈吐布其,微风徐徐,满眼绿意,老乡脸上的笑容愈加灿烂。

  “如今,我们这里沙化地是没有了,但还有一些盐碱地,我还想带着大家伙儿一起把它治理好。”今年,56岁的金扎拉嘎又开始带着百姓们研究上了经济效益,“今年计划将1500亩沙棘林产出的沙棘果出售给赤峰市敖汉旗沙漠之花集团,预计收益能达到10万元。”(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