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公主”刀美兰:艺术来自人民,也要回到人民

发布时间:2025-01-01 12:08:12 来源: sp20250101

   中新网 昆明8月31日电 题:“孔雀公主”刀美兰:艺术来自人民,也要回到人民

   中新网 记者 韩帅南

  “我在舞蹈中跳孔雀喝水,跳傣家姑娘恋爱,这些都源于对大自然和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观察。”近日,有中国舞台第一位“孔雀公主”之称的傣族舞蹈家刀美兰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讲到激动处,她忍不住站起来演示舞蹈动作,尽管已年过80,但每一个动作依然优雅而细腻。

图为刀美兰展示舞蹈动作。 中新网 记者 李嘉娴 摄

  1944年,刀美兰出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10岁时,她就进入西双版纳州文工团,自此开启舞蹈生涯。她在《召树屯与楠木婼娜》《东方红》《金色的孔雀》等作品中的舞蹈自然、柔美,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我成长的地方前有澜沧江,后有山林。”刀美兰说,世居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她从小就光着脚丫跟大人们一起边唱边跳,每天听着傣族的传说故事入眠,“我从没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但在傣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对于舞蹈有着天然的热爱。”

  进入西双版纳州文工团后,刀美兰的舞蹈天赋逐渐显露。当时文工团第一任团长刀发祥在编排傣族舞剧《召树屯和楠木诺娜》时,让刀美兰出演“孔雀公主”,自此打破了历来都由男性扮跳孔雀舞的传统。她也因此成为中国舞台上的第一位“孔雀公主”。

  刀美兰回忆,小时候她跟随奶奶来到佛寺时,就会观察壁画上公主的动作、神情、看向王子时的眼神。这些为她日后扮演好孔雀公主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傣家儿女挑水、做竹筒饭、谈情说爱等生活场景都成为刀美兰舞蹈的素材。在舞蹈《水》中,她扮演在澜沧江畔梳洗的傣族姑娘,她将如瀑布般的长发浸入水中柔柔梳理的舞蹈动作,成为舞蹈生涯中的名场面之一。

图为刀美兰(左)与爱人王施晔(右)。 中新网 记者 李嘉娴 摄

  “舞台上的刀美兰总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舞台下她也是一心投入到舞蹈中。”刀美兰的爱人王施晔年近90岁,却依然对初见刀美兰跳舞的一幕印象深刻。王施晔长期从事音乐创作,夫妻俩一人谱乐,一人跳舞,相伴60多年里,一起完美诠释了艺术、爱情和人生。

  “不少人会觉得老一代艺术家比较保守,其实不是。”刀美兰说,她会在保持傣族舞蹈风格的前提下,创新性地将各国舞蹈、甚至是京剧亮相的优点融入自己的舞蹈动作中。

  20世纪80年代初,刀美兰在王施晔的帮助下编导主演了《刀美兰独舞晚会》,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昆明等城市演出,以优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美兰味”在全国舞坛掀起旋风,轰动一时。此后,她又组建“刀美兰演出队”,专门到基层义务演出,广受各地群众欢迎。

  “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艺术来自人民,也需要回到人民’。”刀美兰笑着说。

  她的舞蹈不仅在国内受到喜爱,在国外同样声名远播。早在1956年中缅边民联欢大会上,她的独舞就吸引了中缅两国观众的目光。后来,她的足迹遍布东南亚、欧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不断以舞蹈为纽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让刀美兰印象最深的是在瑞士的一次演出,她与国内的蒙古族、朝鲜族艺术家共同登台,为国外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她回忆,“在我们表演时,全场鸦雀无声,观众都沉浸在舞蹈表演中。”

  演出后,当有外国记者提问“您是如何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时,刀美兰脱口而出,“并不是我个人伟大,我取得的成就来自我背后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图为刀美兰(右)指导其孙女(左)跳舞。 中新网 记者 李嘉娴 摄

  长期以来,刀美兰一直致力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舞蹈人才,先后创办了刀美兰艺术希望学校和云南省刀美兰国际艺术中心,帮助更多“小孔雀”飞往更加广阔的舞台。

  平时,刀美兰也会在短视频平台观摩一些热门的民族舞蹈视频。她认为,现在有部分民族舞的编排过于依赖舞台特效和队形走位,缺少了民族舞应有的“血和肉”。

  “希望年轻一代的舞者多去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生活,创作出能够展现各民族精神面貌,群众看得懂、喜欢的舞蹈作品。”刀美兰说。(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