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21:32:24 来源: sp2024112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阐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一重大思想观点,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和体现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高度自觉。
经由“结合”而创新发展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民族始终以开放包容而不丧失自我、兼收并蓄而不囫囵吞枣、积极借鉴而不照抄照搬的姿态对待外来的各种文化和文明,自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有所鉴别有所分析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使得中华文明变化日新而又有本有源,葆有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历久而弥新。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对比研究了世界诸多文明之后说:“自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却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中国能够持续地进化生存,根本就在于“结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吸纳一切时代精华而创新发展,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并巩固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使近代蒙尘的中华文明成功除尘并续写辉煌。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由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等特质所决定的。近代以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境遇,中华文明在探索中前行,各种思想流派、各种制度模式、各方政治势力轮番登台,但都没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和有效办法,没有找到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路径。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融社会主义文明、中华文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其创造不仅扫除了近代以来蒙蔽在中华文明上的灰尘,成功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从根本上破除了西方文明中心论,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延续自身民族传统基础上探索现代化文明提供了经验借鉴。
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历史一再证明,“结合”是中华文明的可大可久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坚持“两个结合”必由之路、用好“两个结合”最大法宝,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有机结合,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以文化主体性固本开新,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与古为新、博采众长,不断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努力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23BKS08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永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