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向着未来前进——感悟习近平主席两场历史性演讲的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4-11-22 14:06:29 来源: sp20241122

  在风雪裹挟下的阿尔卑斯山小镇达沃斯,2024年世界经济论坛大幕拉开。

  刚刚过去的一年,世界从疫情大流行中艰难走出,但仍面临冲突与对抗、衰退与分化、失序与失衡等重重挑战。与会的各领域决策者、观察家们,顶风冒雪而来,寻求答案,渴望突破。

  7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瑞士达沃斯和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篇历史性演讲,从历史和哲学高度,以全球和全局视野,阐释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主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作答“人类社会何去何从”这一根本性问题。

  “广受欢迎,影响深远”——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忆及习近平主席的历史性演讲,至今印象深刻。历经时间的洗礼和沉淀,深邃思想越发凸显强大力量和价值感召,为动荡世界中人类发展进步指引方向。

  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2024年初,世界银行发布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连续第三年放缓,这将使2020-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30年来增速最慢的五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围绕“国家安全”的相关限制正在增加,地缘政治因素正引起全球经济分裂,经济碎片化将严重损害世界经济发展。

  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人们清醒地看到,习近平主席7年前在达沃斯演讲中指出的三大突出矛盾,依然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面对挑战,穿透杂音,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关于经济全球化走向,中国的立场和主张清晰明确:要坚决反对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中国主张的经济全球化是普惠的。

  2023年10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崭新的高铁列车满载兴奋的民众,驶向更加快捷便利幸福的生活,也驶向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

2023年10月17日,乘客在行驶中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车厢内拍照。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2023年10月17日,乘客在行驶中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车厢内拍照。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多来,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无数列车、汽车、航班、货轮和数字电商,组成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天堑变通途,“陆锁国”变“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变繁荣的高地……中国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聚焦发展议题,共同做大并公平分好经济全球化“蛋糕”,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

2023年7月28日,在肯尼亚姆洛隆戈,湖南长沙非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电商平台kilimall的员工在仓库内分拣货物。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2023年7月28日,在肯尼亚姆洛隆戈,湖南长沙非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电商平台Kilimall的员工在仓库内分拣货物。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中国主张的经济全球化是包容的。

  2023年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闭幕,累计意向成交784.1亿美元,再创新高。

  从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到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再到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从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到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标准经贸规则,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以实际行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这是2023年11月23日拍摄的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综合馆中的中国馆。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这是2023年11月23日拍摄的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综合馆中的中国馆。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德威特说,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持续推进对外高水平开放不仅使自身受益,也使世界经济受益。

  今年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重建信任”。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的主张和行动将帮助世界“重建信任”,不仅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发展,也将促进世界和平。

  为世界多极化指明方向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的演讲中发出支持世界多极化的坚定声音。

  百年大变局之下,世界政治经济版图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觉醒,为世界多极化注入强劲动力。

  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多位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呼吁加强多边主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上,多国要求西方国家回应资金诉求;南美国家领导人会议顶住外来压力,重启地区一体化进程……

2023年1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时”一天后闭幕。这是大会主席苏尔坦·贾比尔宣布达成“阿联酋共识”后,参会人员起立鼓掌。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2023年12月13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时”一天后闭幕。这是大会主席苏尔坦·贾比尔宣布达成“阿联酋共识”后,参会人员起立鼓掌。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的一员,我们始终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坚定有力的话语,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是平等的。

  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切实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中国始终坚信,解决国际上的事情应当由各国一起商量,世界的前途命运应当由各国共同掌握。

  第一个明确表态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推动“77国集团和中国”峰会通过《哈瓦那宣言》,呼吁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决策机构中的代表性;推动金砖机制、上合组织扩员;不断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框架,中国致力于发展多边框架,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这是2023年8月22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拍摄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这是2023年8月22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拍摄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始终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斐济总理兰布卡说。英国国际关系顾问基思·贝内特表示,“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真正推动建设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极世界”。

  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是有序的。

  坚持公平公正,积极劝和促谈,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复交,建设性参与解决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全球和地区热点,为妥善处理阿富汗问题、叙利亚问题等不懈努力;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主张加强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沟通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完善,以大国担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023年6月6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伊朗副外长比格德利(前右一)、沙特副外交大臣优素福(前右二)等出席伊朗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复馆仪式。新华社记者 王海洲 摄

2023年6月6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伊朗副外长比格德利(前右一)、沙特副外交大臣优素福(前右二)等出席伊朗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复馆仪式。新华社记者 王海洲 摄

  巴基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穆尼尔·阿克拉姆说,“中国一贯尊重联合国宪章和精神,坚持对话与合作是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案”。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韦珍玉说,中国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稳定性作用有目共睹。

  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环顾全球,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处在战火硝烟之中,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粮食能源危机等多重挑战交织,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

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右三)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和当地农民一起收获水稻(2023年5月12日摄)。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右三)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和当地农民一起收获水稻(2023年5月12日摄)。新华社发(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向世界发出命运与共、携手同行的时代强音。

  “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024年到来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再次向世界发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挚邀请。

  从联合国讲坛到双多边外交舞台,一次次娓娓道来,一次次真诚呼吁,一次次起而行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连续七年写入联大决议,不断拓展延伸到各个地区、各个领域,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这一理念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给世界带来的是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创造的是扎扎实实的民生福祉。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这一理念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汇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这是在北京市北土城路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2023年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在北京市北土城路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2023年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中国向160多个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同150多个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创设总额为40亿美元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在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等近60个国家实施130多个项目,涵盖减贫、粮食安全、抗疫、气候变化等领域,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合作,携手各方构建发展共同体。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迪玛·哈提卜表示,中国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获得突破进展,得到广大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的高度赞赏。

  “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这是中国的誓言,更是中国的行动。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包容,是人类构筑现代化道路和构建更好社会制度的伟大探索,相关成果将“造福世界”。

  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2023年9月13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左)和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孔爱萍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参加昆曲快闪。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2023年9月13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左)和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孔爱萍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参加昆曲快闪。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一系列重大倡议,“帮助人类重新团结起来,共同建立幸福、平等、自由和公正的社会”。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让我们拿出信心、采取行动,携手向着未来前进!”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发出的声音穿越时空,久久回响,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勇气与智慧,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凝聚共同前行的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奔赴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字记者:乔继红、宿亮、张代蕾

  参与记者:陈俊侠、陈斌杰、康逸、张亚东

  海报设计:曾学真

  编辑:韩墨、韩梁、陈杉、孙浩、谢栋风、黄兴伟、周良、王昭、马震、林小春、王建生、薛磊、林繁晶、张加扬、 杨光、高咏薇、程昊、郭洁宇

  统筹:黄小希、郜新鑫

(责编:燕勐、崔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