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5:10:43 来源: sp20250105
8月30日,2024数博会在贵阳闭幕。历经十年发展,贵州大数据从无到有。作为全国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的聚集地,正处在数字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上的贵州,未来该如何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
十年数博:贵州大数据从无到有并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2014年,贵州开始从全省层面实施大数据战略,成立了国内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大数据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2015年,首个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在贵阳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考察贵州时,在听取贵州以发展大数据作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汇报后,评价说“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
之后,贵州大数据产业一路前行,接连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2016年,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贵州开建,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施行。
2017年,全国首个省属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在贵州成立。
……
十年数博,贵州先后引进阿里巴巴、华为、腾讯、三大通信运营商等行业翘楚和领军企业,目前全省投运和在建的重点数据中心达到40余个。
2014年,贵州省政府、云上贵州公司与阿里云联合共建了国内首个省级政府云平台——“云上贵州”。以政务大数据为突破口和牵引点,推动了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政务服务转型超前并具有引领性的代表。贵州的政务网站从当时全国倒数几名一下突进到前5名,后来长期排在前3名,快速成为全国政务数据汇聚度最高的省份。
依托“云上贵州”系统平台,贵州商事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提速。为实现快速拿证、减少流程,贵州2015年推出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随后连续三年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
2015年,作为西南片区首个实现全国ETC联网的省份,贵州围绕“智能交通云”工程,推动构建了人车路和环境协调运行的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体系。
目前,贵州已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之一,贵阳贵安正全力打造“中国数谷”,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十年数博:贵州大数据硕果累累但需更进一步
十年数博,贵州大数据这颗“树”硕果累累,但想要更加枝繁叶茂,还有许多路要走,比如更加充分地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更加广泛的数据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的人才储备。
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秦永彬告诉记者,当前,贵州已建立大量的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形成了一个个数据“仓库”,但更多的商用化服务还需进一步跟上。尽管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扎根贵州,但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数智化场景,吸引省外和国外的企业到贵州投资。秦永彬同时认为,数字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可以说,想要吸引人才必须得有产业,但产业的发展又必须依靠人才来推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贵州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和丰富场景应用,吸引更多的数字人才到贵州发展。
十年之后:贵州大数据如何再抢新机、冲出重围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考察调研,赋予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重要使命。
国发【2022】2号文件将贵州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鼓励贵州先行先试。
肩负历史重任的贵州,又该从何抢得新机?秦永彬认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全行业各领域的转型升级,以优势产业的数智化转型促进产业数字化,以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产业化。
如何推动数智化转型?关键在于构建应用场景。利用我省政务、矿业、能源、酿酒、交通、旅游等领域的场景优势,积极拓展多元化数智化转型场景,鼓励各行业积极探索数智化转型路径。同时,通过释放这些场景去做数智化转型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而实现数字产业化。秦永彬说:“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服务环节,总有一个环节可以数智化,释放场景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效益。”
贵州磷化集团通过数字技术牵头搭建的贵磷集采平台,具备磷资源统一调配、磷产品集中供给和以商招商能力。不仅提升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耦合度,还提高了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通过优势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既可以带动本地企业成长,还能吸引国内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到贵州投资兴业。
在积极构建数智应用场景之外,运营服务还需同步跟上。一方面,要打造专业可靠的运营服务团队,提供快捷、方便的全天候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的商用服务范围,主动为省内外产业数字化提供全过程服务。同时,还要为所有数据产业顾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服务,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语料库建设、人工智能训练场建设等等。无论是三大通信运营商、政府部门或其他商业机构,运营团队都必须能够实现跨域调度、跨机构调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赋能数字产业发展。
此外,贵州还应建构新型教育模式和新型科技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同时通过政策调整和资源倾斜,适当提升工科特别是数字领域人才的培养比例,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高水平科技联动与产业协同,促进教育、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在创造更多数智化应用场景的同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记者 王婧玲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