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逐梦沃野

发布时间:2024-11-30 12:27:22 来源: sp20241130

  2024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叶松林(左一)、郝展宏(右一)和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在河北省曲周县王庄村“绿色吨半粮”试验田中查看小麦长势。

  汤鑫晨和农业科技公司道创智能共创的AI分选机在筛选优质爱媛橙。

  李思鹏在古栗树下采摘栗子。

  在第二季“浙江省新农商农村主播培养计划”活动期间,农村主播们在接受直播实操培训。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广阔的田野上,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滋养土地,现代化收割机来回穿梭……近年来,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农民主播等“新农人”不断涌现,他们既能下田管地,也能主动学习新技能,还能积极拥抱互联网,用创新的思维、技术和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累计培育900多万人次高素质农民。尝鲜新技术、涉足新业态,一批批高素质“新农人”积极拥抱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经营理念,为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种田引入新花样

  高速运转的传送带上,一个个爱媛橙通过近红外光谱的扫描,机器另一端连接的大屏立马显示出橙子内部的透视图,每颗橙子的“糖度图谱”跃然屏上。根据综合测得的重量体积、外观瑕疵度和酸甜度数据,爱媛橙被自动传送到不同的轨道上。这是四川省邛崃市叶绿体家庭农场负责人汤鑫晨和农业科技公司道创智能共创的AI分选机,有了这个黑科技,可以高效地筛选出高质量优果,保证产品的风味和品质。

  95后小伙汤鑫晨毕业于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两年前他还是互联网大厂的一名产品经理,现在则是回到老家四川邛崃创业的“新农人”,承包了200亩果园,管理着1000亩水稻。今年,他还加入了当地一家农机合作社,当上了合伙人。

  回村种地,汤鑫晨最先瞄准了种植果园,通过自学和向专业人士请教,花了两个月时间,将果园中最差的60亩猕猴桃全部砍掉,推平重建,种上了柑橘,其余140亩猕猴桃通过改土、修枝、补苗等,改造为标准化农场。他还用上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案,去解决传统种植的难点。

  “我们直接是面向机械设备来建的,所以在果园中间预留了大通道,来过无人车。”汤鑫晨说,他与科技公司沐秦智能合作,引进无人车作业。“它可以自主规划路线,喷洒农药、微生物菌剂。”汤鑫晨说,只需要人工更换药箱,无人车就能以每小时10亩的效率进行作业,并且比空中无人机的叶面喷洒,更能“直击”水肥、药效更好的果叶背面。按照每天工作10小时计算,一台无人车只需要2天半时间就可以完成200亩农场的植保作业。

  去年9月,汤鑫晨创立了“就就就”水果品牌,意思是“就回农村、就种地、就搞农业”,这一品牌理念折射出他回村创业的信心和干劲。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回乡创业的视频,汤鑫晨的经历吸引了许多网友围观,全网播放量突破上千万次,2023年度线上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也帮助村里的一些农户拓展了销售渠道。

  像汤鑫晨一样,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成为“新农人”,从“人拉肩扛”到全程机械化,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他们开得了新农机、玩得转新农技,种田引入新花样,将传统农耕经验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农业物联网建设方兴未艾。“地块不同,土壤养分情况不同,肥料投入也得跟着变。”在水稻示范区,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勤得利分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何培雄正向种植户介绍变量施肥的好处,“我们将遥感高光谱数据处理、土壤养分模型建立、无人机作业等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依托‘空天地人一体化农情监测系统’,即时监测水稻肥料需求,实现追肥作业的精确化、数字化。”

  何培雄在甘肃农村长大,对农业十分熟悉。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何培雄一头扎进北大荒,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十余年,进行了6项发明创造、8项技术改装,转化水稻测深施肥插秧、变量施肥、智能轨道运输车等科技成果12项,推广农业农机新技术20余项,还荣获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水稻种植户亲切地称为“小能人”。

  农用设备科技改革为农业带来了极大便利和效率,如何让智慧农业在这里落地生根,是何培雄奋斗的目标。经过努力,何培雄研发出手机无线电机井遥控装置,减轻了种植户抽水泡田的工作量。如今,这项装置在建三江管理局54万亩水田、1800眼电机井上推广应用,节约了劳动成本、电力资源和水资源。

  这些年来,他先后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稻育秧大棚智能化管理系统、催芽箱体苫布自动收放装置、水稻田间智能轨道运输车及转弯系统。他还在当地开办了无人机培训学校,引导和带领农场的大学生及水稻种植户先后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创新工作室。经过努力和发展,他的创新工作室现已发展会员300余人。

  今年7月,正在田间观测水稻长势的何培雄,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农业企业现代化发展是何培雄未来的努力目标,因此他选择企业经济学作为自己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专注研究现代农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等课题,使更多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大影响力”。

  直播间里卖农货

  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黄寨村,这里蜂箱成排,嗡嗡声不断,空气中弥漫着甜蜜气息。一个年轻小伙身着防护装备,细心地检查每一格蜂巢。小伙子名叫李卫祥,今年23岁,不久前因为在线上宣传自家蜂蜜,嘴唇被蜜蜂蜇咬而肿胀的画面走红网络,获得众多网友关注。

  在回乡继承养蜂事业之前,李卫祥当过厨师、理发师、销售、健身教练等,但屡屡受挫。去年10月,李卫祥从销售农产品的电商主播身上得到启发,下定决心投身养蜂产业,希望通过直播和拍摄短视频的方式销售自家蜂蜜。然而,初期线上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直播间人气不旺,不温不火。

  今年4月,李卫祥在录制一场蜂蜜知识科普视频的时候,由于没有戴纱网帽,直接在蜂箱旁录制,一只蜜蜂蜇咬了他的上嘴唇并导致嘴唇肿胀。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小插曲”,李卫祥将这段经历剪辑后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为了促进伤口恢复,他的父亲特意给了他一块蜂蜜,然而他又被潜伏在其中的蜜蜂叮咬了下嘴唇,双唇显著肿胀。这样戏剧化的经历让李卫祥收获了一大波关注和流量,他的直播间人气高涨,短短几天就售出了几百斤蜂蜜。

  “我爸养蜂40多年,一年到头都在操劳特别辛苦,但收益很微薄。”在谈及电商对蜂蜜销售的作用时,李卫祥感慨地说,“现在我通过做直播,能够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在直播间和商品橱窗下单,让蜂农们的钱包鼓起来。”

  李卫祥在村里带了个好头,有不少年轻人也回到了村里或是准备回村。“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以前,我们父辈的农具是锄头铁铲,而今我们的农具可以是手机。”李卫祥说,“让家乡变得更好,如果我们能出一份力,更觉得自豪。”

  2024年3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培育1万名左右农村电商带头人,农村电商就业创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如今,一大批年轻人成为“新农人”,运用电商开辟销售新渠道,在直播间里卖起了农货。

  在长城脚下的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老栗树明清栗园中,一棵棵栗树沐浴在阳光中,树下,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李思鹏正在和工作人员商量助农直播的流程。

  渤海镇种植板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全镇以板栗为农业主导产业,然而随着市场变化,怀柔板栗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一方面全国板栗种植面积扩大,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本地板栗种植粗放,销售渠道单一,越来越卖不上价。

  作为土生土长的怀柔人,李思鹏自小对板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目睹了本地板栗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后,2017年,从教育专业毕业的李思鹏加入由父亲创办的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夏天看栗花,秋天收板栗’是我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我喜欢板栗,觉得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李思鹏说。

  李思鹏带领当地农民进行专业培训,购买和研制专门的板栗加工装备,开发了开袋即食栗仁、速冻栗仁、速冻栗蓉包、板栗馅料、板栗糕点等各类板栗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了系列工业化板栗产品。

  板栗质量上去了,李思鹏又开始琢磨销售渠道。一方面,合作社与元古、墨茉点心局、北京稻香村等商家建立联系;另一方面,他带领团队在淘宝、京东等平台上成立网店,紧紧抓住线上零售这条路。直播、抖音、微信公众号,李思鹏把不少新渠道引入合作社,进一步拓宽了“老栗树”品牌影响力。为开拓线上市场,他联合各大电商平台,打造“栗子队长”网红形象,并通过活动直播、体验式消费等形式,让消费者全面了解怀柔板栗。

  “老栗树”逐渐打响名头,吸引了不少青年回乡就业。李思鹏的新团队大部分是90后,线上旗舰店、社区团购、直播、短视频……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他们用全新的营销思维和手段使古栗树焕发新生机。

  眼下,渤海镇不少民宿都推出了板栗宴,板栗烧肉、栗子面窝头等特色美食备受青睐;青年设计师挖掘栗蓬和栗壳染色的价值,开办植物染色艺术馆,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实现传统种植业和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壮大“新农人”队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支持“新农人”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多措并举壮大“新农人”队伍。

  突出引育并重,壮大群体规模。各地政府为“新农人”搭建培训平台,建立孵化园区,成立服务中心,使有想法有能力有技术的“新农人”得以大显身手,高素质农民的比例越来越高。

  今年4月,浙江省杭州市发布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计划,提出加大引育农业农村科技、农业生产经营、乡村电商促富等乡村“十路人才”,力争到2027年,培育现代“新农人”总量达到10万人以上。

  走进浙江省杭州市径山书院,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对着手机镜头介绍自家特色的农产品。今年7月,第二季“浙江省新农商农村主播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农村主播培养计划”)活动在这里举行。

  农村主播培养计划面向浙江省内从事农产品销售、农业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及三农相关行业,对农村直播有兴趣的人进行招生,旨在培养一批“自产自播,在地直播,人人主播”的乡村本土网红。

  “培训班精心设计了课程,涵盖现场直播实战演练、提升主播镜头感以吸引流量的法则,以及新农商主播必备的语言表达技巧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学员们带来前沿实用的直播全流程技巧。”径山书院培训部主任叶小倩向笔者介绍,今年培训计划还新增了“新农商个人肖像IP塑造特训”课程,帮助学员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个性化赛道。据了解,自2023年9月至今,有1000多人参与这项农村主播培养计划,其中不少已经“成才起飞”,助推浙江农业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

  做好人才服务,优化成长环境。在安徽,省新农人协会成立,打造一个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全省“新农人”交流合作平台;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成立了电商网络直播协会,开通“涉县甄选”抖音号,并依托占地22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培育了一批专业农民主播;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组建“新农人”发展联盟,通过搭建“人才+技术+产业”平台,凝聚“新农人”示范带动和创新创造合力……各地通过积极推动产学研赋能,不仅招引来“新农人”,更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让他们留得住、能发展。

  多个高校也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乡村,练就兴农本领。自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曲周建立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以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田间,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扎根乡村进行科学研究。

  “15年来,我校已培养超过700名科技小院毕业生,有8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投身于农业相关领域的工作之中,不少人更是直接走进田间,成为‘新农人’,积极参与基层农业生产。”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学迪介绍,“随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农业产量,科技小院学生们也在向‘新农人’的转变中,不断助力农业的高产高效、绿色发展。”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