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人物|丘成桐:让需要的人得到他们需要的

发布时间:2024-11-09 21:54:18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社 北京4月27日电 题:丘成桐:让需要的人得到他们需要的

  《中国慈善家》记者 龚怡洁

  3月26日,一个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捐赠人为丘成桐先生,他拿出了个人积蓄,宣布将向清华大学捐赠100万美元。

2024年3月26日,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仪式举行。清华大学供图

  根据丘成桐的规划,这笔善款将平分为两份,分别注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新设立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的建设。

  这两项基金,分别以丘成桐父母的名字命名。他说,自己是心怀着父母的恩慈做了这次慈善。

  承接父母之念

  虽然三十年来一直在做慈善,但丘成桐谦称自己“谈不上有什么慈善理念”。用他的话来说,于公,希望推动数学教育的变革,助力中国在科学研究上实现更多突破;于私,这是出于对恩情的一份回报。

  1949年,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家人移居香港。初期,丘家几乎没有收入来源,还要不断搬迁住处,生活相当动荡和困顿,一家人甚至常为吃饭发愁。

  后来,父亲丘镇英在学校获得教职,但工资并不高,勉力支撑着一大家子。不过,一家人苦中作乐,逢年过节自家做了米酒、糕点,也不忘馈赠邻人亲友。

  1963年,丘镇英不幸因病去世,几个孩子近乎放弃学业。但母亲梁若琳扛下所有压力,一边四处借钱,一边起早贪黑做手工制品赚取收入,供孩子们上学。

  多年后丘成桐回忆起那段日子,依然感慨万千。他说自己就是在那个时刻一夜之间长大了,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丘成桐说,母亲的坚韧和父亲的风骨,对他这一生都有着巨大影响。丘镇英生前为人清廉,治学严谨。当时,有位学生向丘成桐透露:她曾因交不起学费无奈停止学业,后来丘镇英私下帮她交了学费,她才能继续大学的学业。

  丘成桐从未听父亲提过这事,去问母亲,她也毫不知情。“坦白讲,当时我家里兄弟姊妹念书的学费,我们都不见得交得上。”丘成桐告诉记者,“但即使是这样的情况,我父亲还愿意帮学生继续念书。后来我慢慢发现,他帮过的还不止这一个学生。我那时觉得很佩服。”

  母亲梁若琳也同样有慈善之心,她善待左邻右舍,甚至和周边的小商小贩守望互助,结下了友情。因而在丘镇英去世之后,他们都会给她帮忙出力,帮助丘家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

1955年,香港沙田龙凤台,丘成桐全家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我的父母虽然很困难,但还是给很多朋友都帮过忙。我想,很多有需要的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如果有人帮忙,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丘成桐说。

  2018年,丘成桐在祖籍地蕉岭设立了丘镇英奖学金和若琳奖学金。今年3月对清华的捐赠中,丘成桐再次以父母之名开设基金,同样也是出于对父母恩慈的感念。

  丘成桐回忆说,父亲曾教导他,一个人有所成就后,应当为自己的同胞做些事情。如今,他承接父母之念做了捐赠,也寄托着他对家人的怀念。“我父亲去世六十多年了,母亲则是三十多年。今天我成长得不错了,我想应当对他们有些表示。”他说。

  念师恩

  在接受专访时,丘成桐多次提到,自己很喜欢帮助年轻人,很喜欢看到他们的成长。

  家境的窘困曾让丘成桐的求学之路显得有些危机四伏,是几位老师帮他渡过一个个难关。

1955年,丘成桐就读香港沙田小学二年级时的成绩单。受访者供图

  中学期间,丘成桐因不遵守着装制度被班主任潘宝霞留下来谈话。潘老师本想严厉处理,却注意到了他单薄的着装,遂询问了他家中情况。丘成桐把每天吃什么、家里境况如何一五一十地跟她说了。

  “你父亲是教授,但你穿不暖吃不饱?”潘老师很震惊。后来,她送来奶粉和一些食物,让瘦弱的丘成桐补充些营养。

  在自传中,丘成桐写道:“这次事件竟是我的转折点,我被潘老师的好心肠感动了。这么多年来,在记忆中极少有老师或学校人员关心过我,我决心不让她失望,发誓努力做个更好的学生。”

  后来,丘成桐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遇到了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年轻学者斯蒂芬·萨拉夫(Stephen Salaff)。萨拉夫后来引荐他去伯克利求学,并帮助他拿到了当时最高额的奖学金。这让丘成桐在出国读书后没再为学费发愁,还能省下一些钱来寄回香港。

  在伯克利,丘成桐遇到了他的恩师、华人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曾说,陈省身于他而言几乎是父亲一般的存在,无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对他有巨大影响。

  丘成桐回忆,“我一边学习陈先生的著作,一边接受他的指导。有空的时候,陈先生总请我到他家里去聊天,他对我说的话,到今天我依然记着并做到。他说做一个有学问的人,要跟有学问的人做朋友。这点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学生没想到(这一点)。”

  1971年,年仅22岁的丘成桐在伯克利拿到博士学位,并在27岁时证明“卡拉比猜想”,震惊了数学界。30岁时,他便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教授,8年后转到哈佛大学任职。他先后斩获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数学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邵逸夫奖,成为当代数学巨擘。

卡拉比-丘成桐空间模型。张旭 摄

  学术之道

  2009年,应清华大学邀请,丘成桐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分文不取。

  其实,在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落成之前,丘成桐已开始在内地筹资兴建类似的“学术特区”。而他在各地成立的数学中心,均不拿任何工资。

  丘成桐又把目光延展至基础教育阶段。2008年,丘成桐在内地正式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这项竞赛中,学生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提交研究报告,体现自己的科研能力。“这个奖,是要让我们中国的小孩子能够得到全世界的重视。”丘成桐说。

  2010年,丘成桐创办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旨在选拔一流的数学人才。他坦言,二十年前,赴海外留学的中国大学生基础较差。“很多学生进了名校以后,他就觉得足够了、不用再念书了,于是程度跟不上。我想通过这个比赛,鼓励一大批学生,让他们学好学业。”

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进行学术研讨。清华大学供图

  而在学者层面,丘成桐于1998年发起了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一直举办至今。

  竞赛和大会每年的运转费用与奖金是个庞大的数字。奖金所需金额,多由朋友、企业和机构支持,但有时也难以为继。

  身为世界级大学者,丘成桐经常为慈善亲自下场,游说筹款。丘成桐笑言自己筹款的“秘诀”不过是“无私”二字:“我想是因为我们做事情,很明显地没有图自己任何好处,所以人家也看得很清楚。朋友多了,困难就少一点。”

  在丘成桐的沟通与努力下,十余家国内知名企业及慈善机构纷纷慷慨解囊,不少机构在丘成桐的影响下,表示了积极的捐赠意向,愿意支持中国数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治学与做人

  丘成桐的生活很简朴。在清华,他穿着有些发旧的西装,在校园西侧一栋不起眼的老楼“静斋”中办公。他把读书、做学问视作最好的享受。

2022年4月,丘成桐在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供图

  “开一个很豪华的车子,对我来讲没意思,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也没意思,能够让需要的人得到他们需要的,那才是重要的。”丘成桐说。

  在多个场合里,他孜孜不倦地向年轻学子强调摆正学风的重要性。

  “寻求真理的路并不容易,但成功时的喜悦却无与伦比,这种喜悦有如看到造物的真谛,并非金钱和权力的感觉所能比拟。但我们必须要牢记:成功的路必须由自己去耕耘,这种成功才会带给我们一个纯真的喜悦感。”2011年,丘成桐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演讲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对于丘成桐来说,学术之道不只是研究方法,更涉及很多人生观的取向。他希望,为中国培养的下一代数学、科学人才,应当兼顾治学与做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社会带来进步。

  丘成桐希望“从娃娃抓起”,培养世界一流的、有创造性的学者。“希望能看着孩子们慢慢成长,成为有血有肉的学者,真真正正为学问做一些贡献。”

丘成桐。张旭 摄

  这位数学大师,正努力地将中国的年轻人领至高处,以望向更远的地方。(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