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4:37:29 来源: sp20241122
【编者按】
一年又一年,过春节的方式也正一变再变。从何时起,“回你家过年还是回我家过年”的家庭难题有了新解法;从何时起,春节期间的社交关系被悄然重构……一年又一年,不变的春节不断见证新现象、催生新职业、带来新感受。中国新闻网推出“春节新式图鉴”策划,记录年俗里的变迁,定格变化里的中国。
中新网 北京2月10日电(邵萌)“为什么压岁钱越涨越高?”“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痛”“压岁钱赶上我一个月工资了”......春节来临,有关压岁钱的讨论逐渐升温,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为此而苦恼。
作为传统年俗之一,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一种“年味儿”,代表着期许和祝愿。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路看涨的压岁钱不仅成了老人的经济负担,也让很多年轻人颇感压力。
让压岁钱不再“内卷”,回归联络感情、传递祝福的本意,成为很多人共同的心声。
“发完压岁钱,年终奖没了”
过年走亲访友本该是喜事,但27岁的王雨欣却有些头疼。“我家这边要给7个孩子压岁钱,我老公那边要给5个孩子,每人600元,光给亲戚孩子的压岁钱就要7200元了,有人年终奖都没这么多。”
王雨欣准备的红包。受访者供图王雨欣老家在浙江余姚农村。“我小的时候长辈基本都给200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200元都拿不出手了,最低600元,动辄上千,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压力很大,更别说村里的老人了。”
“我每年都是只出不进。”她并非没想过少给,但一方面会被其他人诟病;另一方面则因为父母不同意,“老一辈要面子,我不给他们就会给,每个孩子给800元-1000元。”
年过七旬的周振深有感触。他给孙辈的压岁钱,从20元一路上涨到现在的100元、200元。“现在都没人拿50块钱了,我挣的主要是种地的钱,发压岁钱花得最多,孙子、外孙女、侄孙一共快20个人了。”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告诉 中新网 ,压岁钱的本意是表达对孩子健康、幸福的一种祝愿和期待,初衷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压岁钱“水涨船高”,甚至对一些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也有一部分人互相攀比,使得压岁钱的寓意有点“变味”,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和检讨。
拒绝红包攀比,年轻人出招了
年轻人中,有人为给小辈发红包而苦恼,也有人提出了一些新观念、新做法。
重庆的晓菲就是如此。今年,她和同辈的兄弟姐妹约定好了只给孩子发小额红包,统一50元,“图个热闹喜庆就好”。此前,按照她所在地方的习俗,压岁钱以100元、200元居多,每年春节,她都要为此花费数千元。
“十几个孩子,有些可能一年才和他们见一次面,甚至都叫不出名字。但是不给不行,给少了又怕被议论。今年我就直接说了,亲戚们也都同意,这样大人没那么大压力,小孩儿收到红包也都高兴。”晓菲说。
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希望过年回家发压岁钱量力而行,大家都和和气气、开开心心,而非被攀比、跟风的风气所“绑架”。“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不要内耗”他们互相开解道。
社交平台上,有关压岁钱的讨论逐渐升温。王雨欣说,如果到下一辈,她会和同辈的亲人们商量一下,取消互发压岁钱或者降低压岁钱额度。
她很怀念小时候的新年,“以前的传统就是大家都能接受,给个压岁钱讨个喜。希望能推行一下量力而行,给还是要给的,不能让孩子们没有压岁钱的快乐。红包金额少一些,又没压力,又喜庆,何乐而不为呢?”
专家:可通过倡导性规范加以劝导
在王忠武看来,需要适当地给压岁钱“水涨船高”的风气泼个冷水,降降温。“又送又还,还的时候通常还会多给一些,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遏制,压岁钱额度可能还会涨。”
他表示,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可以理解,但要适可而止,不要攀比,不要跟风,不可以过度。表达对孩子关心的方式有很多,如果给家庭造成压力负担,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就是弊大于利了。
王忠武称,发压岁钱是民间行为,具有自发性。“大家心照不宣都这么做,你不做的话就显得不合群”。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个倡导性的规范,参照治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方法,形成软约束。舆论、社会对不合理的行为加以劝导,倡导适度、适可而止。
中新网 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多地正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民众合理送压岁钱。安徽省阜阳市文明办近日在回复网友反映的问题时表示,将引导农村群众树立关于压岁钱的正确观念;引导基层将压岁钱的合理发放纳入村规民约;借鉴推广外地有效做法,提倡理性节约,坚决反对攀比和浪费。江苏省宿迁市2020年发布的《人情新风“宿9条”》提到“‘压岁钱’不变味,不惯孩子”。
此外,也有多地通过发倡议书、举办相关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群众合理送压岁钱,强调压岁钱“不变味”。(文内部分受访者为化名)(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