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一鹤(读书有味)

发布时间:2024-11-23 01:54:05 来源: sp20241123

  刘禹锡《秋词》为传世名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它不同于传统文人的悲秋感受,转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赞美秋天。特别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不仅引出了秋天的壮丽景色,也象征着诗人的诗情与志向随着白鹤的飞翔,冲向了高远的天空,以豪迈的情感赋予读者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晴空一鹤之“鹤”,并非古典诗歌中的泛化意象,而是确有所指。此鹤“有名有姓”,在刘禹锡的“朋友圈”中人所共知、无人不爱。

  刘禹锡喜爱鹤。鹤有灵性,能记得人。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白居易、刘禹锡分别结束苏州刺史、和州刺史任而归,并相约会于扬州。两大诗人相会,成为诗坛盛事。其间,另有重要角色,即鲜为人提及的“宠物”——一对幼鹤。

  据《鹤叹》诗序,白居易从苏州带回一对幼鹤,大家在扬子津相遇,整天悠闲地观赏它们的飞翔和姿态。次年春天,白居易在秘书监任上,没有带着鹤同行,而是将它们安置在洛阳的宅邸。有一天,刘禹锡进入白家家门,向他的家人问候,鹤儿昂首阔步地走来,似乎记得他,徘徊着,伸头仰望,仿佛含情脉脉,满心的思念却无法用言语表达。鹤懂他,他能不爱吗?

  鹤为宠物,在唐代文人雅士间颇为流行。例如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仕女在赏玩鹤与犬,鹤处在突出的位置。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刘禹锡为苏州刺史时,寄鹤给白居易,白感动作诗以谢之。白已有两只鹤,刘为何还要寄鹤给他?原来,白居易的两只鹤,有一只已应裴度之请,送给裴度了。刘禹锡记着这事。

  宰相裴度求鹤的理由是“予西园多野水长松可以栖息”,如诗中说“且将临野水,莫闭在樊笼”。裴度养鹤于西园通野水的池塘中,喜欢听鹤在松间长鸣。

  白居易与鹤感情甚深,能送鹤给裴度确实是割爱之举,但在《送鹤与裴相临别赠诗》中却劝鹤不要犹豫,“的应胜在白家时”。这在当时诗人圈传为佳话。刘禹锡也作诗云“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祝贺鹤入朱门,也劝慰白居易。白居易能掂量出轻重和情谊,以诗作谢:“殷勤远来意,一只重千金。”

  时人咏鹤,角度并不同,大致在步姿和叫声,比如张籍《和裴司空以诗请刑部白侍郎双鹤》“徘徊幽树月,嘹唳小亭风”,欣赏仙鹤在树间月下优美的步姿和小亭旁的鸣叫声。刘禹锡也欣赏其“徘徊”之姿与“嘹唳”之声,但更欣赏其云外远情。《鹤叹》诗云:“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这一点与白居易有共识。

  除了“云外情”,刘禹锡另有“青云意长在”“今朝放鹤且冲天”,同样赞美了鹤的高洁与向往高远的精神追求。

  “吟君洛中作,精绝百炼金。乃知孤鹤情,月露为知音。”这是刘禹锡的另一首诗。此处的“孤鹤”,可不是诗文中常用的意象,而是实指白居易从苏州带回的两只中的一只,因其中一只在裴度家放养,“双鹤”变成了“孤鹤”。

  在“朋友圈”中,故事继续讲。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刘禹锡任汝州刺史,作《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诗,仍在说“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陪高步绕池塘”。鹤的故事余音绕梁。

  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白居易携鹤而归,到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刘禹锡寄鹤给白居易,围绕双鹤到独鹤,应讲了多少故事,写了多少诗!仅从留下的诗作,就可以看到这个以鹤为媒的“朋友圈”在当时的影响。而他们个人又从中获得多少快乐,激发了多少写诗的灵感,许为“知情”“知音”,这才是最重要的。

  《秋词》当写于大和年间“孤鹤”时段,“晴空一鹤”与“云外情”壮怀一致。鹤是具体的,或是白家鹤,或是裴家鹤。“便引诗情到碧霄”之“诗情”,就不仅指刘禹锡自己,也应包括白居易、裴度等诗友。刘禹锡写鹤的方方面面较多,但最钟情的是这只一飞冲天、情志高远的“晴空一鹤”,这正是《秋词》的独特之处。借由此诗此鹤,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诗人生活和交际的一个侧面。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8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