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9:02:51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社 北京11月25日电 题:外国人渴望了解一个现在进行时的中国
——专访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
中新社 记者 崔相光
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于11月2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应邀出席分论坛并发言。
徐宝锋在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时表示,汉学家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知识群体,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学习者、爱好者、传播者,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文化、中国作品的伯乐。
2023年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开幕。张亨伟 摄
汉学家是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推动者
自清代以来,学界已习惯将“外国对中国的研究”称为“汉学”。1916年,胡适在其日记中指出,“西人之治汉学者,名sinologists or sinoloques”,首次将英文sinologist对应译为“西方研究汉学的人”,即汉学家。若从马可·波罗时代的游记算起,汉学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利玛窦时代的传教士算起,汉学有400多年历史;从1814年法国设置汉学教席算起,汉学也有200多年历史。
歌舞剧《马可·波罗传奇》。董乐 摄
“汉学家是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推动者,功不可没。”徐宝锋说,比如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十分痴迷。
“有的汉学家把一部中医著作翻译成外语时,最初只是出于爱好,慢慢发现销量很好。还有很多汉学家把自己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意外地在海外成为畅销书。”徐宝锋说。
不过,在过去几百年间,汉学在西方并未发展成一门显学。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以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为研究内容的汉学、中国学日益受到欢迎。汉学家研究中国、著述中国,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
徐宝锋表示,当今国际汉学的新特点是“古今结合”,在研究中把古代中国思想和当代中国结合,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研究古代中国需要当代视野,研究当代中国也须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历史和文化。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徐宝锋认为,中国人主动包装自己的文化推送给海外,这只能算是“走出去”;而外国人被中国文化吸引,自发了解并传播中国文化,才真正实现中外民心相通的“走进去”。
海外受众更感兴趣什么呢?根据徐宝锋的观察,外国人其实更渴望了解一个“现在进行时”的中国。他表示,中国对外介绍自己的文化,应更多选择当代的、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一种东西中国人自己“吃得香”,外国人看到了才会更感兴趣,想来尝试一下。
常年与译者打交道,徐宝锋总结出一个规律:“中国通”或者“外国通”往往是很好的译者,他们同时在两种文化环境里生活过,翻译时更容易理解原著的背景信息。
2014年,来自瑞士的“中国通”Liam Bates(李牧)被浙江杭州聘为“当代的马可·波罗”,以“杭州博士”的身份向全球营销杭州。龙巍 摄
还有一类更好的译者,那就是中外结合的“夫妻档”。两个人各自成长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能配合得亲密无间,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互相“把关”,往往能拿出最原汁原味的译作。
填补汉学传承的代际鸿沟
世界汉学发展到今天,老一辈汉学家与当代青年汉学学者之间出现了一个传承“断裂带”。
徐宝锋感慨:“老一批的汉学家相继离世或者逐渐退出学术舞台,青年甚至中年的汉学家的成长速度非常缓慢。”
坐落于黄海之滨的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为汉学家们建造了一座“共享书房”。“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就相当于全球范围内的汉学家在中国有了一个‘汉学之家’。以前,他们像一只只小帆船分布在世界各地。如今,汉学家们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一个可以从学术上、工作上、生活上为他们提供补给和支撑的大后方。”徐宝锋说。
今年以来,多国汉学青年学者来到世界汉学中心参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研习、研学活动,和资深汉学家一起座谈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国际知名汉学家不再高居庙堂之上,而是成为青年汉学学者的至交。借助资深汉学家的示范性引领作用,鼓励更多青年汉学学者投身汉学事业。”徐宝锋说。
希望更多汉学家走进中国
世界汉学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个新趋势——从以西方为中心,转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建国家从以前弱势的学术地位,逐渐变成世界汉学与当代中国学重要的学术支点。
徐宝锋发现,如今,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汉学家,他们翻译了很多中文书籍,在当地产生了一定影响。也有一些研究中国的学者回到本国后,把中国的影视作品带回去推广。
2023年11月24日,亚美尼亚青年音乐家马星星出席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马星星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入职上海交响乐团。张亨伟 摄
徐宝锋认为,汉学家是“一带一路”的灯塔和路基,他们懂中国,能带领更多外国人走进中国;他们通过翻译写作,为中国文化走向海外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现在需要做的是在‘路基’上修路架桥,修建高速公路,让中外文化能够更好地交流互鉴。”
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汉学家可以来到中国,走进来、看清楚、写明白。(完)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为本文提供了学术支持)
受访者简介:
徐宝锋,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口述史”首席专家,中宣部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专项工作办公室秘书处负责人。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