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5:38:45 来源: sp20241228
【文化中国行】
初秋时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草木葱茏,片片绿草甸宝石般点缀在如镜的浅水面上。蓝天白云下,各类鸟儿悠闲其间,一幅生态画卷铺陈开来。
刚刚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就坐落于这个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该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作为退海之地,许多年前,这里还是白茫茫荒碱滩。“有了水,动植物才能生长,鸟儿才能有食物。充足的食物、适宜的环境才会让这么多鸟儿选择在这里栖息、繁衍。”自然保护区工程师王立冬说,为了让候鸟变“留鸟”,他们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连通水系241公里,建成科学生态补水体系,近三年补水5.2亿立方米,滋养了保护区的土地。
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与建设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侵略”让人十分头疼。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科长周立城介绍,互花米草的疯狂扩张,不仅挤占了本土植物的生长空间,而且导致动物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在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沿海潮间带附近,工作人员正使用无人机对互花米草复发情况进行巡查。“每年5月份到9月份,我们采用人工巡查和无人机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复发的互花米草,之后采用翻耕的方式进行治理。”利津县海洋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新说。
互花米草清除之后,裸露的滩涂怎么办?利津在适宜的地块实施盐地碱蓬修复工程,在互花米草清理后的部分潮间带区域种植盐地碱蓬。互花米草治理和种植盐地碱蓬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了本土植被覆盖率,恢复原生态本底环境,加快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进程。
截至目前,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的清除率达99%以上。一些消失多年的生物和鸟类又回到了它们原来的家园。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现如今,自然保护区内除了朱鹮,各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也不在少数。经过多年悉心呵护,鸟类已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就有26种,植物种类则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2024年鸟类迁徙及繁殖期专项调查监测显示,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在这里繁殖,丹顶鹤野外繁殖达14巢、越冬数量达320只,东方白鹳成功繁殖202巢、繁殖幼鸟526只,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朱鹮成功孵化幼鸟20只。它们在这里栖息、觅食、繁衍、生存,享受着“家”带来的温暖与舒适。
生态好了,鸟儿多了,游客也纷纷慕名前来。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表示,他们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世界自然遗产作为生态文明载体的作用,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志臣 赵秋丽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王苗苗)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