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真情 再舒展才情(艺海观澜)

发布时间:2024-11-22 03:29:25 来源: sp20241122

  我愿始终抱以虔诚之心,与观众心贴心,当好时代著录人,一面向精妙幽微处钻研,一面朝宽广纵深处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小处探究细节、注重真实,大处书写精神、寄寓风骨。在近20年逾30部舞台剧作的创作过程中,我始终聚焦历史与现实,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追求美与思想的交融。

  歌剧以音乐为中心,以戏剧为底色。我深感剧本创作必先有真情,然后才谈得上才情舒展。在民族歌剧《呦呦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的诗句反复吟唱,不仅呼应了科学家屠呦呦和青蒿素的关系,同时展现了她对科学的执著与坚守。在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中,作品从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普通石匠的视角,以小切口反映大时代的沧桑巨变,镌刻下英雄不朽的事迹。在民族歌剧《红船》中,我们呈现一艘船的历史分量,辉映革命先辈的理想与激情。在民族歌剧《天使日记》中,我们以一本日记写下医护人员为救护病患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对先锋人物及其事迹的敬畏之情,让我发而为文、诉诸笔端。

  民族歌剧《侨批》的故事发生于18世纪末。那个年代,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将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寄回国内,这些“侨批”成为研究近代华侨史的珍贵档案。“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创作之初,我在广东江门华侨华人博物馆看到了早期华工乘船漂洋过海的影像模拟。深入实地的采风给了我巨大的情感冲击。我广泛搜集当地关于下南洋的歌谣作品,从中窥得当时华工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留守在家的妻儿父母的生活境况。这些歌谣被我整理吸收到剧本中。

  《侨批》的故事从华工李诚如临终留下的一封“批”开始,通过李董氏一家的遭际,引出众多海外华侨华工的生活与命运。华侨们的善举和义举,展示了浓厚的同胞情,折射出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大爱。这种大爱是民族力量得以凝聚、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的内在原因。

  华北地区第一大水库密云水库,如今已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为了生动反映这一工程背后的珍贵历史,我与主创团队从选题论证到大纲写作,进行多方研讨,几十次前往密云水库白河主坝、溪翁庄镇尖岩村等地采风调研,并与密云水库建设者、保护者展开深入交流。我被60多年前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深深打动,20余万建设者为了首都人民的“一盆清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实现了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创造了人间奇迹。我以他们的真人真事为原型,创作了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

  几十年前的历史能否令当下的观众感同身受,能否让观众找到情感契合点,这成为萦绕在我心中的难题。随着采风的深入,我逐渐明确要以弘扬水库建设者舍己为人、奋斗奉献的精神为创作主旨,同时也找到了破解创作难题的表现方式——由两位演员共同饰演一位主人公,将过去与现在交织,通过“十姐妹突击队”队长王秀兰的当代视角,回望1958年和1991年的往事,真情讲述从筑水库到保水库跨越60多年的历史。“密云十姐妹”的身影是那个火热年代的缩影,她们共同留下的,不只是今天的绿水青山,更是时代的精神写照。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给观众深刻的艺术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也是一道温暖、触动人心的光。我愿始终抱以虔诚之心,与观众心贴心,当好时代著录人,一面向精妙幽微处钻研,一面朝宽广纵深处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2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