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6:07:04 来源: sp20241125
无人机外卖配送。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农业无人机应用场景。受访者供图
鱼眼镜头航拍的深圳。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作为大疆天空之城的签约摄影师,李永昶经常在云端上俯瞰深圳、记录中国,他在视频网站上拥有近20万粉丝。
在李永昶眼里,深圳这座城市最美的模样是平流雾密集的清晨:当航拍无人机飞向平安大厦顶端时,一片片平流雾在晨光下从高楼腰部流过,就像云雾化身的一只大手,握住了整栋大楼。
7年前,无人机还被看作新鲜事物,而如今,人们对头顶飞过的小型无人机和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eVTOL)已经习以为常。
在深圳人才公园,游客下单点饮料时仅需在APP上选择无人机配送,10分钟后便能享用到新鲜的柠檬茶;乘坐无人驾驶飞行器,短短十几分钟就能从深圳“湾区之光”摩天轮来到珠海“日月贝”大剧院……无人机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流动的湾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客流”“物流”低空新场景,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现代中国尤其是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在高速发展中表现出的“科幻气质”。
刚刚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被摆到经济工作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进入中央视野。
对此,广州、深圳,以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科研、政策和产业应用上,为这个新兴产业的腾飞进行着周密的准备。
●南方日报记者 崔璨 徐怀 刘珊
“天空之城”
不是一日建成的
当前,辐射链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的低空经济,成为众多创新城市争抢的新赛道。
但是,“‘天空之城’不是一日建成的”。这句话来自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他在关注低空经济的13年里,见证了低空出行初具规模,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半壁江山,再到低空物流编织成网。高速发展的深圳,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让这座“天空之城”的轮廓,慢慢地在低空生态中得以显现。
今天的深圳,已经在低空经济相关领域拥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撑——经过20余年的发展,当地已形成集模具制造、平台开发、产品制造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2022年产值达750亿元,占全国七成。以大疆等为代表的深圳企业,已经在科技与经济上成为低空产业创新发展的成功范例。
广州在低空经济领域也具有较为雄厚的基础。目前,广州开发区有包括亿航智能低空产业链企业45家,年营收规模约125亿元,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包括上游的研发设计与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和集成,中游的飞控、导航、通信、任务载荷系统等重要组件制造环节,下游的物流、智慧城市管理等多场景应用与服务等环节。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总监胡登玲介绍,广州开发区拥有新材料、半导体、通信、传感器、无人机、汽车等相关产业,未来有望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
除了产业链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在低空技术产品应用上的探索,也已经进入实践层面。
物流方面,城市低空物流网从“跨区”发展至“跨城”,“大湾区低空物流网”未来可期。据丰翼无人机政务事业部总监汪亮伟介绍,今年3月份,深圳到珠海的跨城配送业务迎来初步规模化,每天可运达30到50票,覆盖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低空物流网络将逐步延展。
在客流方面,以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eVTOL)为代表的城市空中交通(UAM)已然成为低空经济的核心产业。10月1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扎根在这里的广州本土企业——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下称“亿航智能”)颁发EH216-S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这意味着EH216-S的型号设计符合民航局适航要求,具备了载人运营的安全能力。这也是全球载人eVTOL航空器中首个获得合格证的型号。
常态化运营两年后,今年9月,美团在深圳龙华区落地了无人机智能制造中心,并正式投产。该中心将承担美团自研无人机及配套智能模组等装备的研发验证、试制、量产及维修等工作,具备年产超万台智能装备的能力。
今年1—10月,深圳累计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4条,新建无人机起降点69个,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42.1万架次,率先落地无人机智能配送全链条场景。DJI大疆、中信海直、东部通航等1500余家产业链上企业覆盖了影像航拍、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生态监测等多种应用场景。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创业者们对“天空之城”的探寻和想象,决定了这座城市的低空产业能走多远。一幅幅“低空+应用”的全新场景,正从云端深处穿行而来,向创新驱动澎湃而去。
创业者与专家
共议产业布局与需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和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创业者的共识。创业者们期待,未来大湾区在健全低空融合管理机制方面做出更多创新探索,让“天空之城”四通八达的航线不断延伸。
对这种期待,深圳也给了积极回应,要求加快健全规则标准,马上行动、主动作为,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加快制定具有全国首创性和引领性的地方性法规,探索建立健全低空领域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行业标准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关专家、学者也纷纷对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从物流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四流合一’是形成良好生态的重要基础,这‘四流’指的是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金融领域的融资工具形成的资金流注入产业生态,将助力低空物流业驶入快车道。”在张翼举看来,低空物流领域未来仍需要在硬件上实现标准化,特别是低空飞行起降平台、航空器充(换)电、货物装卸、乘客候乘、电池存储等物理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在航运领域,集装箱有载重标准。未来在低空经济领域,物流的标准化趋势更为明显,小到无人机配送到办公楼往下投放快递的吊钩,大到无人机起降点,都需要标准化。这样才能把综合物流成本降下来,把低空运载的效率提起来。
10月份,《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印发,明确提出抢抓航空动力变革机遇,加快培育航空产业新业态。政策出台3天后,广州企业便拿到全球首张“行驶证”。相关人士认为,广州目前的低空经济产业布局也正在加速推进——
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利用中俄直升机产业园项目落地契机,加快建设低空飞行器制造交付中心及低空飞行器应用验证基地,重点发展低空飞行器整机研制、检测验证;
在广州科学城,依托电子元器件、传感系统、导航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发展基础,重点深耕零部件制造、原材料、基础软件、低空服务等领域;
在广州海丝城,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建设,基于信创产业发展基础,重点突破基础软件、算力算法等关键技术;
广州国际生物岛上,则探索落地更多智慧城市应用领域。低空经济的活力快速与本地产业资源、科技底蕴发生催化反应,加快低空经济增长。
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创院理事长沈向洋认为,为低空经济装上“数字大脑”,关键要打造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四张网,包括配套物理设施的“设施网”、低空感知及通信的“空联网”、数字空域及操作系统的“航路网”和数字化管服系统“服务网”。
大湾区加速
推进政策及法规准备
此前,无人机申请空域和飞行航线,需要向民航或者国防相关单位进行申请,而《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草案)》让人们对于“融合空域”有了更多憧憬。这将是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地方性法规,作出多项制度创新,以立法助深圳低空经济“高飞”。
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城市,近日纷纷就抢抓机遇做好低空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密集出台政策。无论是开拓无人机送货、巡逻、运输、载客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还是研讨推进标准编制和法律法规制定,广深等大湾区城市都在围绕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紧锣密鼓地开展相关工作。
就在上月20日,深圳市委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并要求加快健全规则标准,马上行动、主动作为,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加快制定具有全国首创性和引领性的地方性法规,探索建立健全低空领域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行业标准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该会议还强调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要求马上着手梳理急需的软硬件基础和配套设施,加快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验区。
接下来,深圳市政府将协同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在符合条件的区域设立低空融合飞行试验区,组织开展低空融合飞行活动,建立城市场景下的融合飞行标准。
张翼举留意到,在《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中,明确了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空经济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险产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执行所长王文博表示,深圳为低空经济立法,是将支持低空经济产业的各项措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化下来,意味着深圳低空经济的发展未来将有法可依,也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协同、管控、标准、监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