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观察: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大国形象的丰富内涵

发布时间:2024-11-30 10:03:56 来源: sp20241130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4日 第 09 版)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总结了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彰显了我国外交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树立了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如何理解新时代我国大国形象的丰富内涵?主场外交在我国大国形象树立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何让新时代我国大国形象更加鲜明?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编 者

树立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人民观察)

吴志成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总结了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彰显了我国外交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树立了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升。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的树立,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了有利外部环境。

坚持自信自立,彰显精神气度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回望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同时虚心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在攻坚克难中使国家变得愈益强大起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进一步增强战略自信,毫不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履行负责任大国使命担当,底气更足、信心更强、行动更有力、成就更卓著。

展现把握大势、引领潮流的沉着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从世界力量对比的横坐标和中华民族前进的纵坐标科学界定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论断,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指明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现实,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科学把握历史大势和世界形势,指引中国外交更加自信自立,不为迷雾所惑、不被风浪所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展现把握大势、引领潮流的沉着和智慧。

展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坚毅和果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面对无理讹诈和极限施压,中国外交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展示不畏强权、反对霸权的意志决心,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坚决反制任何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的错误行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挫败利用台湾、涉疆、涉港、涉藏、人权等问题对我国进行的各种攻击抹黑,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利挺膺担当,以铁肩担道义,锚定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坚持胸怀天下,彰显大国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胸怀天下展现的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襟和大国担当。大国要以人类前途命运为要,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担负更大责任。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愈加凸显,世界更加需要大胸怀、大格局、大担当。中国外交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大党大国胸怀天下的情怀和使命。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地球村时代人类命运与共的客观现实和天下一家的整体共识,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绿色发展呵护地球家园,顺应了世界大势和人心所向,成为中国外交胸怀天下的当代表达。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展现出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赢得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众多国际组织的认可,成为引领时代前进、共建美好世界的光辉旗帜。多年来,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卫生健康到网络、海洋,中国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多个领域努力构建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走深走实、取得丰硕成果。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担当大国责任。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支持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治理架构,支持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增强其有效性和权威性,促进自由贸易,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和空间,提升其代表性和发言权。聚焦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各国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内的对话合作,并主动在周边、地区和全球提出一系列多边合作倡议,在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人文交往、全球安全等领域积极提供物质、制度、观念方面的全球公共产品,推动各国共担治理责任,共促和平发展。

坚持开放包容,彰显共赢追求

开放包容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同乘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任何人为“筑墙”“脱钩”的行为都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违背时代潮流,只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对待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寻求与其他文明的平等交流与包容互鉴,共同促进世界各国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世界。开放包容是新时代中国的鲜明气质和形象,展现中国与各国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一贯追求。

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促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各国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面对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的“逆风逆流”,中国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开放而不是隔绝,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努力消除全球发展中的贸易、投资、技术壁垒。今年以来,中国同安提瓜和巴布达、新加坡、泰国等签署互免签证协定,共同打造跨境人员往来的快捷网络。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从服贸会到数贸会,从消博会到链博会,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大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大机遇。我们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促进机遇共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累累硕果,通过与共建国家携手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建国家的发展空间更加宽广。中国不搞排他性小圈子,不搞集团政治、不搞阵营对抗,欢迎一切志同道合的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时希望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倡议也都能秉持开放态度,展现了敞开大门谋发展、张开怀抱促合作的胸怀和智慧。

积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自古就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因而成就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博大气象。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注入动力。倡导中拉“成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典范”,倡导“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推动形成政治安全、经贸财金、人文交流“三轮驱动”的金砖合作架构,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构建人文共同体……中国助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融共生不断走向深入。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良渚论坛,与希腊共同发起文明古国论坛……中国为不同文明沟通对话搭建平台、创设机制,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开放包容的生动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在与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必将展现更加鲜明的大国形象、更加非凡的大国气度。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中国必将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展示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观察者说)

郭 锐

主场外交,通常指一国以本国境内为舞台、邀请他国来访参加、利用主场优势开展的外交活动,是一国外交理念、国际地位、综合实力等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心谋划、积极作为,举办各类高水平主场外交活动,推动主场外交布局不断完善、内容愈益丰富、成效持续显现,体现了中国的雍容大度、世界情怀和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真诚友善。主场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大亮点和优势,也成为展现中国和平发展成就,展示中国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和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中国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求有效方案,为世界持久和平、繁荣发展注入思想力量。其中,许多新理念新倡议就是在中国举办的主场外交活动上提出的,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守正创新、立己达人的独特风范。比如,2014年亚信峰会,中国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中国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亚洲国家为此共同努力。2016年G20杭州峰会,中国倡导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并提出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创新发展方式等5点主张。我们利用主场外交具有的议程设置主动性、理念传播便利性、媒介影响引导性等独特优势,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新型国际关系、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的广泛传播,推动其从中国话语转化为国际话语,增强中国理念、中国倡议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立足主场外交,中国以负责任大国姿态积极践行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与繁荣的一贯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相关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下降,人类亟须与时俱进创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通过举办主场外交活动,凝聚国际共识、增加制度供给,在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作出更大贡献,展现敢担当、有作为、有活力的大国形象。中国的主场外交能够为各国沟通交流、协调政策提供平台,进而凝聚各方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是在G20杭州峰会、金砖厦门会晤等中国承办的国际会议上,还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中国倡议发起的国际性活动上,中国都注重塑造共同发展的共识,推动国际社会把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从20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到2023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政党的责任”是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面向全球主要政党举行的主场外交活动的共有主题,努力凝聚各国政党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和使命意识。完善的国际机制是应对全球性问题、促进全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天,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已经机制化,成为相关领域开展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外国政要、有关人士和民众来到中国参加主场外交活动,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近距离观察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生动气象,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能够进一步增进对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文化等的理解和认同。从西子湖畔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到在西安大唐芙蓉园迎接参加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各国宾客,中国主场外交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注重展现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互鉴,展现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体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通过主场外交,中国底蕴深厚、对外开放、具有亲和力的文明大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丰满起来。

我们所处的时代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创新主场外交理念,优化主场外交模式。在全球性主场外交方面,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搭建更多增进交流、促进合作、谋求共赢的平台和机制。在区域性主场外交方面,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做好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区域安全的“稳定锚”,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在跨区域主场外交方面,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机制以及中阿、中拉、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巩固和扩大“朋友圈”,更好发挥多边机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推动各国共谋和平、共促发展,推动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

自信自立 胸怀天下 开放包容

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更加鲜明

邢丽菊

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思想文化、国家形象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在世界上树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一国在国际交往实践中形成的,需要积极主动塑造。在世界高度互联互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动“自塑”、注重“合塑”,让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更加鲜明。

建构国家形象内核,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更加鲜明,需要充分发挥塑造主体的作用。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由国家主体建构概念并转化为信号讯息,经由关键参与者解读信息、开展国际传播,让海内外受众接受的整体过程。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和前瞻性。要充分发挥“自塑”功能,对外释放积极正面信息,表达对自我意义以及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认识,进而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从整体上进行宏观把握,也要在各个方面精准定位。要明确国家形象建构的内核和目标,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结合起来,着力塑造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二是概念与行为的关系。要将国家形象塑造的概念扩展为具体可感的行为活动,动员官方和民间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在教育、影视、旅游、体育等领域积极推进,使国家形象塑造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国家形象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既要从普遍性上考虑如何适应海外受众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也要考虑海外受众在思维、理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做好分众化传播。只有将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吸引受众,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深入开展人文交流,增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对于展现中国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成立,“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等文化盛会举行,中俄文化年、中意文化旅游年、中拉文化交流年、中赞文化年、中柬文化旅游年、上合组织文化年等30余个大型文化和旅游年(节)成功举办……中国和各国人民在国际人文交流中增进相互了解、拉近彼此距离,日益丰富的人文交流活动成为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要继续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有效促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一方面,推动国内民众积极主动向外讲述中国故事。国内民众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关键参与者,在感知和理解本国形象上具有天然优势。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也是最可信的中国话语。可以鼓励更多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们用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来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成就,讲述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海外民众亲身接触和体验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论坛、展会、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平台拉近与海外受众的距离,让海外受众根据真实客观情况形成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汇聚舆论传播合力,实现立体化传播。当前,国际传播领域“短平快”的传播特征日益突出,各国民众能够更加便捷快速接触到世界上的各种信息,而他们对一国国家形象的认知通常由多个信源共同塑造。因此,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汇聚舆论传播合力,让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更加立体化。调动多元传播主体广泛参与,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同一事件进行叙述,形成传播合力,提升中国声音、中国形象的触达能力。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面对西方一些媒体的偏见,要通过视角中国化、议程设置专业化、传播精准化等积极进行自我阐释。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国际舆论的分析研判和应对能力,建立预警机制及时研判风险点,通过多信源、多角度、多人访谈等形式满足受众对事件的信息需求,有理有据地快速分析和回应。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争取更大国际话语权。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4日 09 版)

(责编:岳弘彬、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