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09:41:29 来源: sp20241121
2023年6月,德国民众在杜伊斯堡参加趣味龙舟赛,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新华社记者 单玮怡摄
皮洛蒂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剧院表演京剧《挡马》。 受访者供图
迪亚拉在马里鲁班工坊指导学生做头部按摩,治疗或缓解失眠症状。 受访者供图
吉布拉泽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为学生授课。 受访者供图
2024年4月,新西兰惠灵顿东方女子中学的学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体验茶艺课。 新华社记者 侯 俊摄
参观者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国际手工艺展览会上体验中国皮影文化。 新华社记者 金马梦妮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多年来,越来越多外国友人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海外使者,让更多海外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感知中国文化之美。
瑞典戏剧演员皮洛蒂——
让更多瑞典人认识京剧
本报记者 殷 淼
“京剧打开了我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通过表演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了我的事业。”瑞典戏剧演员皮洛蒂(中文名天木)是一名资深京剧爱好者,曾多次专门到中国学习京剧表演。近年来,他把京剧元素融入自己的戏剧表演,让更多的瑞典人认识了京剧。
皮洛蒂今年36岁,自幼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八九岁时,我因为一部中国电影迷上了中国功夫和京剧,去中国学习戏曲表演也成了我的梦想。”大三那年,皮洛蒂获得了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机会。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主攻京剧四大行当中的丑行,学习做一名“武丑”。在他看来,京剧的武戏有音乐、有动作、有场面,很好看,也很有趣。
然而,皮洛蒂学习京剧表演的过程并不轻松。刚开始,他因为语言不通,听不懂老师的讲解,只能模仿老师的动作。艰苦的学习经历让皮洛蒂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的中国老师对我帮助很大,让我对京剧的理解更加深刻。”他说。
在皮洛蒂看来,京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传承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风貌”。2010年至2014年,皮洛蒂再次回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京剧表演。他说,京剧教会了他许多,京剧中风格化的动作、曲调等对他在瑞典的表演事业很有帮助。
2021年中秋,应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邀请,皮洛蒂创作了京剧动作微电影《最后一块月饼》。这部微电影的创作灵感来自京剧传统剧目《三岔口》和《挡马》,故事通俗易懂,动作精彩好看。2022年,皮洛蒂又以舞狮为主题,拍摄了微电影《我的小狮子:一个关于中国新年的故事》,用小狮子的成长故事来隐喻人的成长历程。
为了让更多瑞典小朋友了解中国文化,皮洛蒂还改编创作了舞台儿童剧《小鸟与大海》。这部儿童剧受到中国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启发,表演中也加入了很多京剧元素。他说:“瑞典孩子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编排。我们在瑞典各个学校巡演,孩子们看了都特别喜欢。”
让皮洛蒂最为骄傲的是,他主演的《美猴王》自2022年3月首次公演以来,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哥德堡等多地演出几十场,累计已有超过1万名儿童现场观看。皮洛蒂说,每次演出结束,听到小观众们说出“孙悟空”这一角色名字时,他都感到十分自豪。
“如果没有学习京剧的经历,我可能不会说中文,更不会了解璀璨的中国文化。”皮洛蒂说,“我希望能够继续传播好京剧,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中国文化。”
马里中医专家迪亚拉——
促进中医药教学研究在当地发展
本报记者 王骁波
“中医等传统医学是一座座宝库,应当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来自马里的中医专家迪亚拉曾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中非交流合作项目到中国学习中医,又经过多年努力成为首位获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
“当你越了解中医,就会越迷恋中医。”迪亚拉说,当年他从西医转学中医的经历艰难异常,学习西医时许多学科都拿满分的他,只能靠一台黑白电视机和工具书先从中文学起。一起转学中医的其他同学大多选择了放弃,但迪亚拉凭借对传统医学的浓厚兴趣坚持了下来。“传统医学重视草药、物理治疗等的作用,可以对现代医学形成有益补充。”他说。
迪亚拉回忆说,有次他的同学接诊了一名女患者,这名患者当时已怀孕3个多月。“因为对孕妇用药要格外谨慎,一些对症药物的副作用又比较大,同学就来向我求助,想看看中医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迪亚拉按照老师传授的方法,对患者背部两个穴位进行了针灸治疗,消除了患者病症,“我的同学很是佩服,从此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
2019年末,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马里巴马科科技大学、巴马科人文大学共同在巴马科人文大学建立起马里中医技术鲁班工坊,被当地人誉为“中国送给马里最好的礼物”。作为马里中医技术鲁班工坊建立的重要推动者,迪亚拉又肩负起鲁班工坊主任的重任,为在当地推广中医和培养中医人才继续贡献力量。
迪亚拉介绍,马里中医技术鲁班工坊合作项目将分阶段推进:首先是通过开设课程、举办活动,吸引更多人接受中医培训,未来再通过加强和马里传统医药学院等院校在学历教育、医学研究等方面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教学研究在当地的发展,并使其为马里传统医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目前,鲁班工坊每月都会在马里国家图书馆举办中医文化大众讲座,帮助更多当地民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向马里派出了援外医疗队。中医在马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我们的中医讲座很受欢迎。此外,我们还挑选了4位优秀的西医教授,结合他们各自的专业定制中医课程,帮助他们将中医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教学研究。他们来自不同的医学领域,都是业内杰出的人才。”迪亚拉说。
迪亚拉表示,他对通过中医造福更多马里人民充满信心,也将为此继续辛勤耕耘。“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医走向国际化舞台的背后,不仅有中国医生的贡献,也有我们外国医生的努力。”
格鲁吉亚汉学家吉布拉泽——
将推动汉学研究发展作为毕生目标
本报记者 戴楷然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生活充满了中国元素。”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格方院长、格鲁吉亚汉学家协会主席吉布拉泽说起中文来字正腔圆。在接受记者采访前,她刚参加完一场中文教学研讨会,和格鲁吉亚同行们分享了中文声调的教学经验。
吉布拉泽与中国的缘分始于儿时一本杂志中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文章,年幼的她被文章内容深深吸引。“进入大学后,我选修了中文,成为格鲁吉亚最早学习中文的学生之一。”吉布拉泽回忆说,为了更为系统地掌握中文的教学方法,她选择于2001年到中国南京师范大学深造,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研究方向,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语言文字是打开文化大门的钥匙。在中国留学让我有机会领略中国历史文化魅力,也激励我将推动汉学研究发展作为毕生目标。”
回国后,吉布拉泽担任第比利斯自由大学中文系主任,并于2010年推动成立了格鲁吉亚第一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一成立,就吸引了大量学生踊跃报名。”吉布拉泽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格鲁吉亚人学习中文、爱上中国文化。除开设中文课程外,孔子学院还不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探索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不少学生告诉我,学习中文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门,为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机遇。”
根据长期教学经验,吉布拉泽主编出版了格文版《实用汉语课本》和《中国历史》等教材,为当地学生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她还与格鲁吉亚国家语言局共同完成并发布了中文语音翻译规范。在吉布拉泽的耳濡目染下,她女儿也走上了汉学研究的道路,目前在第比利斯国立大学担任讲师。“我们全家人都曾在中国生活并热爱中国。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格鲁吉亚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文化。”
2019年2月,格鲁吉亚政府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格鲁吉亚私立中小学陆续开设了中文课程。目前,吉布拉泽正致力于将中文教学推广至公立中小学。“很多中小学生对学习中文很感兴趣,他们的家长也将会中文视为一种竞争力,希望孩子的学校能开设中文课。”吉布拉泽认为,“中文热”是中国文化吸引力提升的表现之一,“我们组织举办的国际汉语水平考试,不仅有许多本国年轻人积极报名,还能吸引一些周边国家的学生参加。”
4月10日,中国与格鲁吉亚签署互免签证协定,这一消息让吉布拉泽倍感振奋。她说,格中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给两国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互免签证等政策将进一步促进友好合作与交流互鉴,“我期待与中国同事进一步深入交流,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彼此理解作出更多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1日 18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