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1:05:34 来源: sp20250101
在吉林大学,吉天星A-01——“吉林大学一号”卫星近日完成了产品装配、测试和试验工作,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满足研制总要求,圆满通过出厂评审,正在进行最后的技术调试和检测,即将封装启运至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择期发射。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刘介绍,“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具有“高时效、高几何、高光谱”的显著特点,可将传统成像技术指标提升10倍以上,使遥感图像更加灵动、清晰、多彩,可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普查、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信息监测等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等领域。
除了卫星,吉林大学在探月领域也有好消息。11月末,由吉林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探月领域取得重要发现。该团队结合我国嫦娥五号、美国阿波罗、苏联Luna样品数据,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获得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学成分(铁、钛、铝、镁、钙、硅)分布图,全面反映月球表面化学特征。
“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记录了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揭示月球的物质构成和矿物岩石学特征至关重要。”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杨晨说,“之前我们采用的月球表面元素成分图主要是基于美国和苏联的样品数据,仅反映月球30亿年前的演变。研究团队根据嫦娥五号数据获得的月球表面元素分布图,可反映出年轻的、20亿年以来的月球历史。我们还根据新计算的元素含量,标定了年轻月海玄武岩单元,这将为月球晚期岩浆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研究及未来月球采样返回提供可靠数据。”
既展望未来,又追溯历史。11月30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公示了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周忠兵教授和李春桃教授提交的考释文章《出土文献所见“仆臣臺”之“臺”考》《释甲骨文中的“觴”字》分别入选一等奖和二等奖。
“古文字研究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重要作用。我会传承老一辈吉大先生的治学之道,久久为功,为考古及古文字专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让考古及古文字事业人才辈出。”周忠兵说。
守好古籍,更用好科技。走进吉林大学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李春桃正在展示由该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微信小程序“吉金识辨·青铜器智能断代与辨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这个小程序实现了对青铜器的器类与年代进行智能判断,改变了以往青铜器断代工作只能由少数专家依据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才能完成的状况。
李春桃说,该实验室正在进行人工智能与古文字、古文物相结合的交叉研究,希望通过新方法为传统的考古研究插上科技翅膀。
吉林大学科研院院长常毅说,从浩瀚苍穹到坚硬地表,近年来,吉林大学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新突破:万米钻机“地壳一号”成为世界第三个实施万米大陆钻探的机器,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主体结构装配,成功获批“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学”等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世界最大单缸液压机通过验收,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项目通过专家结题评审,牵头建设了首批国家天元数学东北中心和吉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吉林大学正在以崭新姿态加强科技创新,以更多“国之重器”“国之英才”服务“国之大者”,助力祖国高水平科技发展。 (任爽、芦猛)
(责编:李依环、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