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1:40:38 来源: sp20241102
【专家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集中体现了我党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过程中所秉持的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条原则之一,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被纳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中。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齐备,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体,高校尤其要运用系统观念,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促进三者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系统观念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以系统观念指导和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重视高校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之间的关系,更要充分考虑高校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推动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社会系统、科技系统等有效链接、有机融合。
要将教育、科技、人才视为高校系统不可或缺、相互联系的要素。在“教育”维度,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聚焦立德树人主责主业;在“科技”维度,大学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作用,履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在“人才”维度,大学要重视人才战略的基础性、引领性地位,以高水平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此外,教育、科技、人才绝不是相互孤立的,而应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比如引凤筑巢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以立德树人为科创主战场输入人才,以高水平科技反哺人才培养等等。
高校要融入国家发展的大系统中。高校综合改革要有机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特别是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等要求落实到创新发展各环节,做到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此外,高校还要特别关注系统的“涌现”现象,敏锐预测演化的总体方向和趋势,善于抢抓机遇,于变局之中把握必然规律、寻求不变之道,“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进行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
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涌动的背景下,大学和社会之间时常出现“知识倒挂”现象,即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等往往首先从社会诞生,而大学反而要“跟跑”“追跑”。工程教育对这点感受尤其明显:学生反映大学课堂教授的知识陈旧、落后,用人单位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产业需求。高校要重新审视自身目标和定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融互促,“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便是促进复杂系统加速演进、涌现新现象的有效路径。
要创新合作模式,建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强关系”。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不是“拉郎配”,也不是点对点、一次性合作,而是要通过建立“零距离、冒热气、不松劲”的长效化、可持续合作模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型”融合局面。大学需要提供一种接近生产状态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开展科技创新,还要将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到企业,随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大学还要坚持需求导向,解决产业“痛点”,主动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
要建设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创新体。大学要成为引领区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需要依托一种集多方创新要素于一体的创新体,面向国家战略和重要产业导入一流创新项目,集聚政产学研用金等各方力量,推动工程、需求、技术、产业、资金协同,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同时,创新体还要成为人才培养的特区,以源于产业需求的真项目、真课题培养创新人才。
以人才队伍建设激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人才是教育、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而教育、科技则是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和成就事业的支撑平台。高校要系统谋划人才队伍建设,选人、用人、育人既要讲战略,又要讲策略,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落地举措。
要转变引人用人工作思路。在人才引进中,从“等人、招人”向“请人、找人”转变,从“个人引进”向“团队引进”转变。在选人用人中,从“为我所有”向“为我所用”转变,探索多单位所有、所用和合用相结合的教育、科技和产业领域两栖或多栖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要建立教育和科技相融合、内外资源协同运用的人才全过程培养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遴选和培养骨干教师,汇聚多方资源和力量给予实验设备、团队建设、启动资金、访学交流、见习实践等支持。
要以“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师德、能力、贡献为导向,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发展通道和进步空间,造就人才成长、成才、乐业的良好环境。
(作者:丁晓东,系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