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镇馆之宝丨惠州白马窑青釉碗盛着哪些“海丝”传奇?

发布时间:2024-11-30 12:10:34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社 惠州11月2日电 题:惠州白马窑青釉碗盛着哪些“海丝”传奇?

   中新社 记者 孙秋霞

  惠州白马窑是广东目前经考古调查、发掘所发现规模最大的古窑址。这座藏于惠州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山密林中的古窑址,与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重要联系,填补了惠州作为“海丝”贸易重要节点的空白。

  惠州白马窑出土的青釉碗盛着哪些“海丝”传奇?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慧梅、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高层次引进人才朱奕凡,近日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惠州市博物馆收藏了一只色泽莹润的青釉碗。这只青釉碗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

  侯慧梅、朱奕凡:这是明代的青釉碗,制作规整,厚薄均匀,外壁一周刻画直线菊瓣纹,釉面非常光滑、温润,是典型的仿龙泉窑青瓷,出土于白马窑。事实上,白马窑大规模烧制的就是仿龙泉窑瓷器。近几年的考古发现表明,白马窑创烧年代为明代早期,明代中晚期达到兴盛。主要烧制当时流行的青瓷产品,常见的器型有碗、盘、碟、杯、盏、灯、洗、砚台等。

惠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馆藏的惠州白马窑青釉碗。其外壁一周刻画直线菊瓣纹。陈骥旻 摄

  2019年,青釉碗作为惠东白马窑的代表性文物,以地方仿造龙泉窑的定位,首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足见其制作精美。明代初期,一个比较好的官窑烧造青釉碗价值约150贯钱,当时至少能换得50斤沉香。白马窑虽是民窑,其瓷器价格比不上官窑,但作为外销产品,利润仍很高。

惠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馆藏的惠州白马窑青釉碗。陈骥旻 摄

   中新社 记者:这只青釉碗当初是如何被发掘的?其出土背后有哪些故事?

  侯慧梅、朱奕凡:这只青釉碗出土于白马窑址群。白马窑址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坐落于莲花山脉西段西枝江腹地的丘陵谷地之中。该窑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现今地表仍可见大量窑砖、窑渣、各类青瓷片等。截至目前,白马窑址共进行过三次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及三次考古发掘工作。第一次考古调查是20世纪50年代,原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初步判断其年代为明代或更早;第二次是2011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初步掌握了窑址群的分布面积等基本情况;第三次是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23平方千米的区域进行了为期约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主要覆盖了白马河、西枝江干流及各支流流域,新发现窑址数量显著增多,范围进一步扩大,是广东迄今为止所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址群。

2021年白马窑所属三官坑窑址发掘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分室龙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2020年至2022年,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惠州市博物馆配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三年对白马窑所属的三官坑窑址开展了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清理出分室龙窑4座、制瓷作坊1处,出土文物标本约4000件,瓷片30000余枚,初步厘清了白马窑的范围、年代和产品情况,并在今年下半年开展第四次考古发掘。2022年4月,白马窑址群所属的三官坑窑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2022年白马窑所属三官坑窑址发掘俯拍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中新社 记者:为什么说青釉碗是惠州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传奇的见证者?

  侯慧梅、朱奕凡: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瓷器之路”。明清时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大概有1.5亿件或更多,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白马窑的发现便是惠州作为明代瓷器生产重地之一的有力注脚。

  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产自白马窑的青瓷遗物,在惠州、广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均有发现,也见于东南亚等地区,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中,参与贸易的瓷器中有白马窑的产品,是明代惠州广泛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证据。

   中新社 记者:青釉碗的碗心戳印比较有特点,它透露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侯慧梅、朱奕凡:白马窑的碗心戳印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吉祥用语,包括福、禄、寿等;第二类有商号,如清溪、山溪等字样;第三类是儒学用语,如清、正、公正等字样。儒学用语的青釉碗在惠州的府衙遗址中也有发现,说明这类瓷器多为官方订烧。这也说明白马窑的制瓷技术已非常成熟,有一套标准化的体系,且形成了适应国内外市场不同需求而变化调整的商品经济模式。

惠州市博物馆内展出的惠州白马窑青釉碗。下方一枚碗心戳印为“福”字。陈骥旻 摄

   中新社 记者:为什么青釉碗会在明代兴盛?它反映了惠州明朝外销瓷怎样的发展历史?

  侯慧梅、朱奕凡:从唐代开始,瓷器的生产就已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烧造的青瓷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工艺都属上乘,深受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喜爱。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是越窑青瓷,到了两宋时期,龙泉青瓷独树一帜。自13世纪起,龙泉窑产品大量输出,在世界各地流行,带来了巨大经济红利。不仅在龙泉当地因销售扩大刺激龙泉东区窑业迅速崛起,中国南方以及海外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开始仿烧龙泉窑青瓷。

  广东地区仿烧龙泉窑青瓷在明代得到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梅州市大埔县余里窑、阳江市阳春市那漠窑等窑场均出土有明代青釉器物,造型以菊瓣纹碗、折沿盘、团花纹盘、兽足炉等为代表。白马窑地处西枝江沿岸,水运交通十分便利。西枝江是东江第二大支流,发于惠州城东新桥汇入东江,再向西至东莞汇入珠江,在虎门入海,这为白马窑瓷器的外销提供了便利条件。事实上,惠州外销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的东平窑。在东平窑遗址出土的大量铜钱中,有越南的“天福镇宝”钱,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惠州最迟在宋代就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瓷器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惠州市博物馆馆藏的惠州白马窑青釉碗。陈骥旻 摄

   中新社 记者:对出土青釉碗的白马窑进一步发掘研究有何意义?

  侯慧梅、朱奕凡:根据目前调查结果,白马窑为全省现阶段发现的最大窑址群,涉及大约23平方公里的区域,新发现和复查相关窑址超过20处,生产规模在广东罕见。但白马窑属民窑,有别于古代官办或由官方进行管理监督的窑厂,以生产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主要是外销,在国内很少出现,导致长期以来受到的关注有限。这也导致白马窑在历史文献中鲜见详细记录,其存在及意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对于惠州而言,白马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证实了惠州在明朝时期,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历史文献中关于惠州参与“海丝”的记载并不丰富,难以彰显惠州在“海丝”的重要地位。白马窑瓷器生产具有极为鲜明的外向型特征,对其作进一步考古发掘,证明其明代粤东沿海规模较大的瓷器生产中心的历史地位,可有效地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

  白马窑的考古新发现,让人一睹广东窑火千年的盛况。充分挖掘和释放窑址的文化价值,有助于推动“海丝”资源多学科研究、展示和利用,打造湾区“海丝”文化高地。(完)

  受访者简介:

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慧梅

  侯慧梅,惠州市政府立法咨询文史专家,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发表学术论文8篇,合作出版《惠州文物志》《惠州金漆木雕》《惠州古民居》等书籍5本。曾获“惠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惠州市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

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高层次引进人才朱奕凡

   朱奕凡,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系,2021年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高层次引进人才。配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中山公园明代建筑遗址以及三官坑窑址等惠州考古发掘项目。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