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人的日子好红火

发布时间:2024-11-18 17:16:38 来源: sp20241118

  永宁镇的农民借助农业机械收获土豆。

  冬季,白雪皑皑的庄浪梯田。   张加盛摄

  万泉镇果农正在查看丰收的苹果。

  马晓斌展示刚采摘下来的苹果。

  万泉镇果农正在给苹果打包。

  庄浪县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内,科研人员查看正在培育的马铃薯。   受访企业供图

  夏季,庄浪梯田宛如一条条绘在黄土高原上的彩带。   庄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赵昊摄

  一入甘肃庄浪,就被层层叠叠的梯田吸引,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梯田王国”。夏季,梯田就像多彩的丝带。入秋以后,梯田上“交织”着两种颜色:红色和金色。红色是挂在树上的苹果,当地人叫“红果果”,红扑扑的看着喜人。金色是埋在地下的马铃薯,庄浪人称“土蛋蛋”,黄澄澄的散发清香。

  现如今,庄浪人把这“红果果”“土蛋蛋”做成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红果果”变成了“致富果”,“土蛋蛋”升级为“金蛋蛋”。

  

  “红果果”造就了“超十亿元”镇

  要说“红果果”咋成了庄浪人的“致富果”,就不得不提万泉镇。

  庄浪县是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万泉镇是庄浪县苹果主产区,现有果园3.78万亩。“去年全镇果品总产量12.3万吨,总产值10.2亿元。”万泉镇党委书记刘兵强说。

  今年3月,万泉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

  一个小镇,产值能超10亿?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驱车至万泉镇,梯田上漫山遍野都是苹果树。盘旋上山进入田间,沉甸甸的果实早已压弯了枝头,苹果的红点缀着叶子的绿,果农踩着梯子、挎着篮子采摘,忙碌的身影和远处的青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

  “尝尝我家的苹果。”果农马晓斌一边打着招呼,一边递来苹果。苹果个大饱满,红艳喜人,透着果皮就能闻到清香。咬一口,甘甜多汁,爽脆可口。

  36岁的马晓斌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种植大户,早年在外打工,2014年回到万泉镇清水沟村搞起苹果种植。一开始只承包了6亩果园,收入就比打工多出不少。

  过了几年,马晓斌和家里人一合计,又承包16亩。“去年收入达到20万元。靠着这苹果,近几年在县城买了房,还提了新车。”马晓斌笑着说,“今年又是好收成,苹果也能卖个好价钱。”

  下山到万泉镇中心,304省道横穿而过,路两旁分布着苹果寄存、打包、运输等店铺。道路上行驶着各地车牌的车辆,镇子里穿梭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收购商,到处都是忙着打包、整理苹果的人们,就连平时唱秦腔的戏台,都被临时改造成苹果仓库。

  不远处的崔坪村,一座约700亩的现代化“农业工厂”拔地而起。在这里,苹果不是长在树上,而是像葡萄一样挂在架子上。

  “崔坪村的耕地多是川地,相较山地土壤贫瘠,挂在架子上可以避免果树的枝干与果实抢养分。”崔坪村村委会主任崔过关介绍,由于之前土地养分不足,收成差,村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种苹果。久而久之,甚至出现荒地。

  痛定思痛,崔坪村决定和外面的企业合作,村里出地,企业出技术,通过和村民签订合同实现土地流转,村集体实现了土地整合。这座现代化果园采用了非常先进的农业技术:专家化验土壤成分,缺啥补啥;在苹果间种植菜籽,充当绿肥;采用滴灌技术,精准浇水;使用水溶性肥料,减少污染……

  如今,崔坪村的百姓一年可以赚3份钱:固定的土地转租费用,在自家果园种植收入,有余力还可以在村里的“农业工厂”里打零工。“这些年,外面打工的人慢慢回村了,甚至还有大学生,怪稀奇哩。”崔过关说。

  “梯田上的苹果树,现在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刘兵强对今年的收成很有信心,“保守估计得超12亿元。”

  如今,苹果已经成长为庄浪县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庄浪县果业站站长刘军介绍:“庄浪县果园面积稳定在65万亩,42万亩已挂果,预计今年苹果产量达到65万吨,苹果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5亿元。”

  种了马铃薯,我们腰包鼓了

  在庄浪,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蒸马铃薯,采用简单的烹饪方式:直接将洗净的马铃薯丢进蒸锅里,不加任何调料。刚出锅的马铃薯口感最佳,咬下去绵软沙糯。

  庄浪马铃薯为什么好吃?秘密藏在永宁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里。

  “口感好是因为淀粉含量高,这都是我们‘万里挑一’培育的品种。”站长苏小龙说。

  以如今已经大规模推广种植的“庄薯四号”为例,该品种从2004年开始研发。首先根据育种目标,确定父本、母本后进行授粉,来年结出一万多颗种子,种子长成果实后,进行初筛,剩下约1000颗。

  随后,则是漫长的选培过程。马铃薯一年只成熟一次,筛选一次就要经过一年时间。四五年后,只剩下最后几颗种子。再经过观察、培育,最终得到了“庄薯四号”。2016年,“庄薯四号”通过省级品质审定。

  然而,如果直接将培育出的新品种按传统方法去种,经常会出现品种退化,土豆植株变矮,薯块变小,产量下降,严重的还会绝收。

  如何规避这种情况?庄浪人引进了“雾培法”。在庄浪县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并不是种在土地里,而是在“雾培”床上生长,栽培板上是一株株绿苗,栽培板下水雾熏着一串串和枣一样大的马铃薯。

  “这些是‘原原种’,不能吃,只用来种。”陇源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强强说,“打个比方,我们种的是爷爷辈,农户种的就是儿子辈或孙子辈。经过脱毒处理,农户可以安心种植。”

  “自从六七年前种了庄浪本地研发的马铃薯后,我家生活才渐渐有了起色。”苏鹏鹏说。前两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牵头成立了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自愿加入,生产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年底按“股份”分红。乡亲们算了算,“齐心协力”比“单打独斗”挣得要多,当年就有10户人家加入。

  赚到第一桶金后,苏鹏鹏并没有满足,而是为合作社先后购置了耕犁、点播机、覆膜机等农机,从播种到收获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减轻了负担,让许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实现了“坐享其成”。

  “种了马铃薯,我们腰包鼓了,土房变砖房,砖房变别墅。来年,我们合作社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从今年的200亩到300亩!”苏鹏鹏说。    

  “雾培法”让庄浪马铃薯涅槃优生,壮大为梯田特色产业。庄浪县农技中心主任李国斌介绍:“庄浪县今年种植马铃薯36.5万亩,总产鲜薯56万吨,总产值6亿元,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

  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庄浪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定要拿当地产的苹果醋。在当地人心中,苹果醋和美酒一样珍贵。呷上一口,苹果醋酸中带甜,咽下去,味蕾仍有回甘。

  慕名来到苹果醋的生产商——甘肃贡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货架上摆放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苹果醋、苹果酒、苹果片……一颗小小的苹果,在这里做出了“大文章”。

  “我们的原材料大部分就地取材,雇佣的员工也基本是当地人。”贡禾食品总经理李尚文介绍,相比直接出售原材料,精加工可以让利润翻倍。

  如今,李尚文引进了智能化生产线,并组织团队研发更加健康的产品,不断升级包装,向高端化进军。“我们的目标是让产品走出庄浪,让外面的人也尝尝我们的好东西!”李尚文说。

  庄浪县委、县政府对发展农产品产业链形成共识:“只销售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必须延伸产业链,这样既能擦亮庄浪苹果、庄浪马铃薯的品牌,又能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在庄浪县宏达淀粉加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清洗、搓磨、提取……生产各环节都由机器“代劳”,工人只需要在计算机上操作,全程不需要接触马铃薯。“智能化的效果显而易见。”公司负责人朱建勋说,“制作马铃薯粉条需要将薯粉搅拌,就像和面一样,太软、太硬都会影响口感。此前,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可以胜任,如今机器可以轻松完成。”

  成立之初的宏达淀粉公司只是个小作坊,用土办法制作,2015年开始,朱建勋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了“机器换人”。

  凭借优质的原材料、厚道的价格,宏达淀粉公司生产的马铃薯粉条已经出现在天津、河北等地的餐桌上。

  采访时,恰逢庄浪县首个“平凉企业家日”政企面对面活动举行。庄浪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庄浪主要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谈。会上,企业负责人广开思路、畅所欲言,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我们将不断推动集群发展,盯紧产业链、供应链、朋友圈,加强行业联合,放大竞争优势、提高生产效益。”会上,政企达成共识。

  未来,庄浪“红果果”“金蛋蛋”的附加值会越来越高,庄浪人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