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教你如何高情商地聊天

发布时间:2024-11-16 21:16:08 来源: sp20241116

  话题“过年如何在亲戚面前包装自己”上了热搜——

  心理专家教你如何高情商地聊天

  春节就要到了,回家过年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既期待又怕辜负,还没回家,就已经演了好多场心理大戏。纠结、矛盾等小情绪也产生了,甚至#过年如何在亲戚面前包装自己#都上了热搜。

  虽然有网友开玩笑说“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但如何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高情商的人,可以来看看心理专家怎么支招。记者就此采访了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咨询心理学家陈志林。

  1 频繁面临催婚和生娃,甚至产生“愧疚心” 建议:展示自己的成长并与父母产生同理心

  有时候即便亲戚没有恶意,但频繁被催结婚与生娃,也是很糟糕的体验。而且也会对父母产生愧疚心理,毕竟父母对孩子总是有期望的,即便他们不说,孩子心里也清楚,当没有达到目标时,就会对父母有愧疚。

  陈志林表示,当一个成年人面对人生重大转折点时,出现逃避的心理是很正常的。同时,除了适当内疚,人还会产生“错误内疚”。

  “错误内疚”的意思是,本来不应该内疚的情况,你却感到内疚。心理学家苏珊曾打过这么一个比喻:这种情况就像汽车报警器,它本来是防贼的,但是因为感应器的一些属性,路过的行人、狗、驶过的卡车,也会让它发出警报。

  “错误内疚”跟它的原理差不多。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个内疚感应器,只要接收到别人发出的某些信号,就觉得内疚,不管是不是真的给人造成了伤害。苏珊指出,“错误内疚”其实与伤害他人无关,但是与我们认为自己伤害了他人有关。

  “错误内疚”比较容易出现在亲近的关系中,因为人们比较容易对陌生人保持理性,但对亲近的人则更主观和感性。我们大多数人一看到自己所关心的人不高兴,就会不自觉地往自己身上揽责任。

  所以在面对催婚、生娃时,陈志林建议,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可以做:

  一个是,父母很多时候“不放心”“担心”,当中有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所以要让父母看到你已经长大成人,有足够成熟的人格和能力来规划和经营自己的生活。

  另一个则是理解父母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想,也就是跟父母产生同理心。不光是要理解父母,也要告诉父母你是怎么理解的。所以当父母谈到催婚话题,如果你还像学生时代那样撒娇、反抗、敌对,那就是无效的。

  陈志林建议,应该先同理父母在催婚催娃背后的心路历程,然后再和父母谈论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比如“是是是,我也很着急,但就是找不到啊。”这种反馈是“同理心沟通”,很容易化解矛盾。

  同时,还可以展示自己的脆弱与无奈,比如“我不是不想结婚,只是现在合适的对象实在是太难找了”。适时展示一些自己的脆弱,这也是拉近关系的有效途径。

  陈志林说,指望父母不催,是不切实际的。家人之间各自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爱对方,这是从成为家人开始就已经在做的事情,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我们用平常心看待。

  2 高敏感人群易对正常关怀“防御性倾听” 建议:了解自身的敏感点,提高心理素质

  常常有网友说,在与亲戚朋友聊天时,被问到很私人的生活情况——工作怎么样?收入可还行?房子买没买等等,感觉被冒犯。对于这个现象,陈志林表示,有此感受的网友可能是“高敏感群体”或者“低自我价值感群体”,他们很容易产生“防御性倾听”。

  陈志林说,一年走一次的亲戚难免有些生疏,有时候亲戚朋友询问生活状况是善意的,甚至是为了起个话头,但也容易被“防御性倾听”揣测为“话里有话”。虽然防御性倾听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但也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大杀手,因为它可能导致很多的伤害。

  春节聊天时,如果觉察到自己出现了以下状态,就有可能陷入“防御性倾听”:比如,努力找对方话里有哪些是指责自己的,又有哪些是伤害到自己的,或者总觉得对方的话里有所指,背后似乎有“潜台词”,等等。

  陈志林说,其实进入“防御性倾听”时,专注的就不再是沟通的内容本身,而变成了逐字逐句的警惕,以识别出对方所做的攻击和造成的伤害等等。

  防御性倾听通常多发于“高敏感群体”和“低自我价值感群体”。高敏感群体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容易感受到攻击,甚至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辞。而低自我价值感群体,则容易自我否定,对他人言辞高度敏感,害怕受到更多指责,所以处于防御状态。

  如果意识到自己可能在“防御性倾听”,不妨提醒自己,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言语中客观事实的部分,而不是判断评价的部分。尽管这并不容易,但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形成习惯。同时在与对方互动时,避免使用攻击性的措辞。另外也要深入反思自己,了解自身的敏感点,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3 春节还未到,“过年恐惧症”先到了 建议:保护边界的同时学会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人在过年期间会遭遇各种“关心”,如何得体地回应这些关心,确实让人挠头。

  陈志林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过年恐惧症”,不过,它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恐惧症,而是一种焦虑情绪。“过年恐惧症”确实存在我们生活中,并且越来越引起关注。

  “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焦虑的本质,焦虑和空想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我们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解决大多数的问题。”陈志林表示,可以先建立一些认知来提前纾解焦虑。

  真正的沟通不是只说“好”的,而捂着那些“不好”的。有效的沟通是坦诚地交流,将心中真实的想法一一表达,化解彼此心中的疑虑和猜忌,达成新的理解和共识。

  比如,学会保护自己的边界。如果春节期间被亲朋好友各种“逼问”,不妨让自己微笑一过,沉默不语是解决方法的措施之一,毕竟当事人都没有接话题,别人也许就不好意思再说下去。

  另外,如果亲戚让你不高兴,也可以适当将你的感受传达给对方,可以明确地告知“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这句话会冒犯到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你可能会在沟通这些想法的过程中被无视,很难获得及时性的积极效果。

  同时也要学会理解。陈志林说,老人常说,走亲戚,走亲戚,亲戚关系就是走着走着才变近的。或许那些让你抗拒的连珠炮似的发问,或许只是想打破僵局,挽救一把即将消失的远房“亲情”,那是属于他们老一辈的温情。

  另外,忌盲目攀比,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春节焦虑,除了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还有一部分源自我们的内心。

  至于网友们提到的如何包装自己,其实就是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陈志林说,有一个特别有用的心理学点,那就是嘴要甜。多说一些好听的话,每个人都会更开心一些,人际关系也就更容易相处一些。

  一家老小聚齐的时候,欣赏和感谢不仅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份认可和滋养,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来说,更提供了一种积极正向的示范——对最年长的长辈表达感谢,谢谢从小到大你收到的来自于他的关爱;也可以再次提及长辈最骄傲或者最不容易的往事,表达你真心的敬佩和欣赏;如果携带着伴侣、孩子回家,可以当着大家的面,痛快地“撒一把狗粮”,谢谢你的伴侣和孩子,这样做不仅温暖了你的小家庭,也让容易焦虑的长辈们放心——你看,我们过得不错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