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8:26:04 来源: sp20241123
【看点】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五周年。五年来,大湾区发展日新月异,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创新动能逐渐显现,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来自粤港澳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关注大湾区发展,他们认为,大湾区可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科技协同创新等方面不断完善,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推进湾区一体化建设
3月1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封关”运行。自此,货物以及个人行李和寄递物品从澳门进入横琴,符合一定条件便可免税。“这为澳门居民往来横琴学习、生活、创业、就业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琴澳一体化加快推进。”全国人大代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吴小丽说。
如何将澳门的社会服务延伸至横琴、深化琴澳在民生领域的融合是吴小丽关注的问题。她建议,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下,构建琴澳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新格局,完善参与内地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的有关机制;探索琴澳数据跨境资讯共用和互联互通、推动更多澳门社会组织参与横琴及大湾区建设、支持澳门大中小幼学校到横琴办学。
大湾区建设五年来,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关便利措施陆续出台,规则机制优化衔接,教师、医师、律师等多个行业的港澳专业人士获得内地执业资格,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110项“湾区标准”……这些都为大湾区要素流动配置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打下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执委胡剑江看到,大湾区将港澳和广东九个城市整合为一个经济规模庞大、资源丰富的区域经济体,而大湾区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一体化水平,促进了产业合作和人才流动。立足大湾区整体发展,胡剑江建议共建共治湾区智慧城市、产业大脑及公共数据池等,推动大湾区城市系统互联互通,改善本地社会民生,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近几年,澳门与内地城市往来密切,有很多澳门居民到内地城市求学、置业。”全国政协常委、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会委员张宗真建议,运用科技赋能便捷通关、进一步简化琴澳车辆通关程序,落实琴澳、港澳、澳珠人员车辆通关最大便利化。“建设横琴的思路要进一步打开,实现对标澳门、接轨国际的琴澳一体化。”张宗真说,根据《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跨境服务贸易清单管理,把横琴打造成制度型开放的样板间和示范区。
发挥优势实现协同创新
“湛江有优良的港口,茂名有完备的石化工业,江门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双碳实验室,肇庆则有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在粤西调研时,大湾区完善的产业布局给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凌友诗留下深刻印象,“香港也积极参与湾区建设,从生物医药科技到国际仲裁院,都能看到香港的影子。”
在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看来,珠三角内地九市拥有丰富的人口、产业资源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港澳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产业资本优势以及成熟的海外交流平台——打造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拥有天然优势。
来穗五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见证了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发展进步。
随着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以及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相继落地,大湾区科技创新按下“加速键”。如今,大湾区拥有超过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过去一年,周斌所在的研究机构在太赫兹领域取得了一定技术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赋能。”周斌建议加快大湾区商业航天产业链建设,加快布局覆盖大湾区的低轨商业卫星互联网,服务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
吴以环进一步建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网络,完善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构建粤港澳三地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平台,协调保障资金、数据、研发、项目、市场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强大湾区内大学网络建设,支持高校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学科资源和研究设施;打造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本报记者张文骁、龚亮、李睿宸、吴春燕、唐一歌)(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