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7:04:15 来源: sp20241105
连续十年以隆重礼仪迎接总计938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
山川同念 英雄回家
本报记者 李灵娜 自辽宁沈阳报道
11月24日,随着《思念曲》低回奏响,礼兵们抬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棺椁绕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下沉式广场半周,缓缓走向安葬地宫,25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到祖国和人民的怀抱,在中华大地安息。
异国埋忠骨,山河盼英魂。今年,是按照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实施的第十次交接。从2014年至今,中国已连续10年从韩国接回、安葬十批总计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回家——“跨越千里将志愿军忠烈接回祖国怀抱”
英雄城市,致敬英雄。
11月23日,辽宁沈阳,漫天飘雪。上午11时32分,由空军两架歼-20战斗机护航,空军专机运-20缓缓降落在沈阳。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仪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
“我们已安全抵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跨越千里将志愿军忠烈接回了祖国怀抱!”飞机落地后,第一次执行接运任务的运-20飞行员路中华在舱内广播。
塔台回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我们以崇高敬意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家!”
12时10分许,礼兵手捧覆盖鲜红五星红旗的烈士棺椁缓缓走下专机,并护送至指定区域。现场全体人员向烈士遗骸三鞠躬,表达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和无限哀思。
今天,25位志愿军烈士英灵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段从韩国仁川到中国沈阳不到2小时的航程,他们却等了70多年。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自2014年至2023年,中韩双方已经连续十年成功交接了93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副司长李敬先介绍,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仪式安排作出调整优化,进一步突出对志愿军烈士的尊敬尊崇,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民族情感。在装殓仪式上,增加了中方代表整理花篮缎带环节,安葬仪式礼兵任务改由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礼兵承担等,增添仪式感、尊崇感。
迎接英雄回家,每个细节都饱含着70余载的思念和敬仰。
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的迎接仪式结束后,烈士遗骸棺椁被骑警车队护送至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沿途一万多名群众自发来到街边,手持国旗、鲜花,列队陪伴英雄回家。
一些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回忆,在战场上听到最多的遗言就是“带我回家”,这也成了老战士们铭记一生的嘱托。他们没有一天忘记自己的战友,和烈士家属一起等待着英雄归来。
去年,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祖国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王铁军冒着大雨等战友回家。他说:“雨下得再大,也要接他们回家。”
今年,得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消息后,90岁的王铁军冒着风雪,等候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含着泪说道:“我来迎接我的战友,这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缅怀——“再过几天,他就能回国了”
11月23日一大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的小村庄里,92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徐景才穿上了军装,静静地守在电视机旁,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战友回家。
陪着徐景才一起观看迎回仪式直播的,是他的曾外孙女——拜泉县长春镇纪委委员张秋月。张秋月说,当听到现场奏唱国歌、看到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时,太姥爷不时擦拭眼角。这深深触动了张秋月,太姥爷曾讲过的战争故事也涌上心头。
不仅讲给家人听,2022年11月,拜泉县纪委监委党总支与拜泉县人民检察院党总支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徐景才向更多人还原了惊心动魄的战场画面:前方有敌人的枪林弹雨,后方有敌人的飞机轰炸。
“大概是1952年春节,敌人的飞机飞过来,一阵狂轰滥炸。为了指挥大家疏散,我们三排的排长不幸被炮弹击中,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讲着讲着,徐景才落泪了,哽咽了,“当时,只要再过几天……再过几天……他就能回国了。就差几天啊,就没回来。”
徐景才回忆,当地村民们后来帮志愿军把牺牲的人埋葬,排长也一同葬在了曾经战斗过的那座山里。
张秋月告诉记者,“太姥爷年纪大了,忘了很多事,唯独不忘战友,希望英雄们早日回家,还经常提醒她和姐姐要时刻缅怀英烈。”
张秋月的姐姐张春月,2017年12月从拜泉县人民检察院转隶至拜泉县纪委监委,对于太姥爷的故事,她听得更多。
“太姥爷退伍后,虽然一直在家务农,但是他在部队的作风始终影响着晚辈。”张春月告诉记者,“他通过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在无形中教育着我们,必须相信组织、相信党,必须坚定政治信仰,一定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
张春月给记者发来了徐景才珍藏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照片,喜报的落款时间为“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张春月说太姥爷喜欢看新闻,每当他看到电视新闻里播放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报道时,他经常感慨:“祖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啊!”
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活动期间,退役军人事务部动员全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包括走访慰问抗美援朝烈士家属和老战士代表、祭扫抗美援朝烈士纪念设施、向烈士墓敬献鲜花等褒扬纪念活动。
退役军人事务部还策划推出了73集微纪录片——《1950,跨过鸭绿江》,由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口述那段历史,回望过去的烽火岁月与青春故事,追忆英雄事迹。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92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李维波第10次迎接战友回家。每年清明节前后,无论刮风下雨,李维波都会来到这里,身穿军装,为前来瞻仰的人们做义务讲解员。
“我要替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尽责,要将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崇尚——“牺牲前,战友的最后一句话让我问祖国人民一声好”
随着韩方向中方移交25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335件相关遗物也一同回国。
在众多遗物中,有一支钢笔笔尖,印有“人民”二字和五角星图案,一个军用水壶,经识别水壶表面刻有“孟广泰”字样。
一笔一画,让人泪目。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张炜心中,也镌刻着一个军用水壶的故事。
“我的水壶坏了,一位受伤战友把他的给了我。”张炜的记忆被带回了当年,“牺牲前,战友的最后一句话让我问祖国人民一声好。胜利后,我举着水壶在铁路旁来回跑,我说祖国人民你们好、祖国人民你们好。”
让英雄魂归故里,始终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
辽宁丹东,抗美援朝出征地。这几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刘甲有的后辈,丹东市委巡察办干部刘一关注着装殓、交接、迎回、安葬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在她看来,烈士回家,进一步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英烈的尊崇与缅怀,也提醒当代年轻人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爷爷,在战场上你不害怕吗?”“那时候没有害怕过,心里只是想着战争能够早日取得胜利。”……刘一告诉记者,爷爷生前经常和她讲当年在战场上的故事,爷爷也时常握着自己空荡荡的左衣袖喃喃说道:“我是幸运的,只是留下了一只手,我的很多战友,他们永远留在了国外。”
当年出征今日还,唯见忠骨不见人。每一年,刘一都会带着孩子去抗美援朝纪念馆。见到展陈的烈士遗物时,刘一都希望爷爷战友们的遗物可以早日有个归属,更多烈士可以尽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当年,面对敌人,英雄们曾说过: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如今,全社会“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氛围越来越浓。
在连续十年迎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的同时,去年7月,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成立,紧盯烈士籍贯地溯源、陈旧遗骸DNA提取、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突破了战争遗骸DNA提取、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等关键技术难题。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副主任奚玉峰介绍,目前已完成前九批913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DNA分析工作,健全完善烈士遗骸及烈士亲属DNA数据库建设,为推动烈士遗骸身份及亲缘关系认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后,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将尽快提取烈士遗骸DNA信息并纳入数据库,稳妥开展烈士亲属摸排及DNA信息采集等工作。同时,做好已迎回烈士遗物整理,加强印章等有明确身份指向信息遗物的辨识分析,尽可能获取更多烈士身份信息。
退役军人事务部还开通了“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烈士寻亲”活动,将让更多的烈士“从无名变有名、从回国到回家”。
传承——“听着爷爷讲的志愿军故事长大”
每每提到爷爷,福建省泰宁县梅口乡纪委书记、监察组长冯智伟总能感受到家风的力量。
冯智伟的爷爷名叫冯建华,18岁参军,也是一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重机枪手的他,在一场战役中,大腿被敌军的子弹打穿,血流不止,一直咬牙坚持到战争胜利。战后,他却留下了终身残疾。
冯智伟说,爷爷生前只要一提起这段经历,就会告诉自己的儿孙,尽管当时上战场打仗时自己年纪还小,心里也害怕,但想着自己是军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战场上必须全力以赴。靠着这样的信念,战友间相互鼓励,一起冲锋陷阵。
“战争结束后,爷爷所在的五八九团一营的全体同志被荣记二等功,爷爷也获得了荣誉勋章。”冯智伟说,1953年爷爷申请转业回乡,组织上想安排工作,但爷爷却选择了回到农村、扎根基层。问起缘由,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有腿伤行动不便,怕给组织添麻烦,扎根基层一样能做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如今,听着爷爷讲的志愿军故事长大的冯智伟也选择扎根基层,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遇到村里着火,冯智伟毫不犹豫救火;遇到有人落水,冯智伟马上下去救人。他因此获评泰宁县“见义勇为模范”。爷爷身上那种关键时刻敢于献身的品质,在冯智伟身上得到延续。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也是最好的致敬。
辽宁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全省正在大力阐释、弘扬“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自觉赓续红色基因血脉,传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沈阳市纪委监委坚持以政治教育、正反典型教育、纪律教育为重点,充分利用沈阳作为辽宁“六地”精神重要承载地等文化资源,在沈阳监察官学院培训的课程中丰富教学场景,不仅参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还安排学员实地参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现场式、场景式教学活动,不断强化党性教育,为纪检监察干部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增强廉洁意识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11月23日晚,丹东市“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清风励志故事会”巡讲在市委党校举行。
今年以来,丹东市纪委监委以辽宁“六地”文化为引领,弘扬丹东作为抗美援朝主要出征地的红色资源,挖掘其中的廉洁元素,与市委宣传部共同策划并主办了“清风励志故事会”巡讲活动。廉洁文化宣讲志愿者们透过9个和鸭绿江有关的廉洁故事,讲述了从战火纷飞到新中国建设,从改革开放到昂扬奋进的新时代不同时期发生在鸭绿江边的故事,忆真人、说真事、动真情,让党员干部从故事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