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3:33:23 来源: sp20241221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照壁(或影壁)是民众所熟悉的。在照壁上添加“龙”的图案,可以被称为“龙”壁。北京城内“龙”壁的分布地点,并没有一定之规,且基本不在相关建筑群的中轴线上。
北京城内有两座九龙壁,皆为清乾隆时期的产物。自明成祖迁都北京,至稍早一些的北海九龙壁建造之时(1756年),其间已过了300多年。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明清两代帝王居然没有在北京城内建造过九龙壁,这多少有些令人疑惑。
北海九龙壁身世离奇
北海九龙壁位于北海公园的中轴线以西,在许多文献资料中,提及北海九龙壁的时候,一定要说它建造于“罗汉堂”前面。比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奏案中,便写道:“罗汉堂前添建琉璃九龙壁一座……上身五色琉璃行,坐龙九条……所需工料估银一万九千七百三十九两八钱九分二厘。”这里说得很清楚,九龙壁是“罗汉堂”前之物。然而,常逛北海公园的朋友却知道,九龙壁后面是大圆镜智宝殿。这两座殿堂显然不是一回事儿,真相到底如何呢?
当初建造九龙壁的时候,正赶上乾隆首次下江南(1751年)的五年后。江南地区的寺庙建筑,引起了乾隆的兴趣。其中,建于宋代的杭州净慈寺罗汉堂等,给乾隆留下了深刻印象。待南巡回京后,乾隆下旨:分别在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和北海西天梵境的西边修建罗汉堂,其中北海罗汉堂是作为西天梵境西路建筑营造的。
这一组建筑的主体,为三十三间重檐罗汉堂,前有山门“真谛门”,后有“宝网云亭”。山门前立矗立着一座九龙壁,全部采用五彩琉璃砖瓦构件。九龙壁高为5.96米,厚为1.6米,长为25.52米。壁南北两面各用黄、白、橙黄、紫、绿、蓝、天蓝等七色琉璃砖镶成九条蟠龙。正中的一条大龙云游于沧海巨浪之间,其余八条则两相对称,左右分为两对,每对以山石相隔,呈现二龙戏珠的景象。除九条蟠龙外,照壁的飞脊、垂脊、勾头、滴水等处都有大大小小的龙,数量达633条。
若不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一场大火(建造中的琉璃塔遭雷击起火),尚未完工的罗汉堂及后部殿宇等,也不至于全部被焚毁。但是,历史不容假设。北海罗汉堂焚毁后再未重建,而是改建成一座七间歇山顶大殿,名为“大圆镜智宝殿”,后院则建有四十三间转角库房,用于存放《大藏经》经板。于是,为罗汉堂建造的九龙壁,也就摇身成为“大圆镜智宝殿”的影壁。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大圆镜智宝殿受到严重破坏。1919年,大圆镜智宝殿又遭遇一次火灾,整座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只留存真谛门与九龙壁。多少年后,初来乍到的游人们,干脆将九龙壁当作单体建筑来对待。
“铁影壁”是元代“龙”壁
距离北海九龙壁不远,在阐福寺山门外东侧,有一座铁影壁,乃是雕刻于元代的石雕作品。这座影壁表面呈棕褐色,粗看好似铁质铸成,其实是由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凝结成整块中性砾岩,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铁影壁宽3.6米,通高1.89米,厚0.38米,属于悬山影壁建筑。
这座元代铁影壁的两面,究竟雕刻着什么呢?有学者推测,在影壁南面雕刻的怪兽,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狻猊。兽的尾后,胸前,胸下各有一小兽跟着玩耍。而在影壁北面,浮雕着呈现半卧回首模样的怪兽,是传说中的麒麟。如果真的是狻猊,那么此影壁或许是京城内现存时间最早的“龙”壁。其实,面对狻猊与狮子,绝大多数人都会分别不清。依据神话的说法,狻猊是龙的第五子,其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佛祖见它颇有耐性,于是收于门下成为坐骑。
这铁影壁怎么会移到北海公园去的?原来,铁影壁最初矗立于元大都北部健德门内的一座古庙前。到了明初,因大都北城垣南移,且在与健德门相对的位置设立德胜门。德胜门以北的大片地域变荒凉,昔日的古庙渐成废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德胜门内建造护国德胜庵寺院,俗称“德胜庵”。寺僧偶见城外废庙前的这座影壁,正反都有图案,雕刻生动,工艺水平颇高,于是请人把影壁移来用作照壁。护国德胜庵周围居民渐渐增多,形成北城垣内一条弯曲的小胡同,胡同借影壁之名,称为铁影壁胡同。
到了民国时期,据说有个外国人数次到访,见铁影壁古朴经典,便想用重金买下,遭到僧人拒绝。住持怕铁影壁落入外国人之手,忍痛将壁脊的两个兽头砍掉,从此铁影壁残缺了。也有一说,是那个外国人雇人偷盗铁影壁,但并未得手,只是将影壁砸损。
为了保护好铁影壁,当时的北海公园理事会决定将铁影壁移到北海公园。只是,铁影壁移去了,其底座却一直埋在胡同的原址地下。直到1986年5月,文物人员在铁影壁胡同找回影壁的底座,并将其运至北海公园,才使铁影壁与底座复原。
故宫“九龙壁”工艺略欠
如北海一样,在紫禁城的中轴线区域内,也没有出现大型照壁。倒是在宁寿宫皇极门前,出现了一座九龙壁。
有些学者认为故宫九龙壁是国内最精美的一座。但另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尽管京内两座九龙壁都修造于乾隆年间,而且前后只差16年,但在质量与工艺上,两者的差别却十分明显。北海九龙壁至今颜色纯正、釉面大体完好;而故宫九龙壁则颜色涣散不正,且釉面大量开裂。由此可见,从塑像艺术水准和浮雕高度上,北海九龙壁都是高于故宫九龙壁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知道,故宫九龙壁所在的宁寿宫,是乾隆留给自己颐养天年而建的。无论是整体建筑群的质量,还是单体建筑的质量,都应该优于北海才对。
说起故宫九龙壁,还是先看看宁寿宫。
宁寿宫的前身是明代的仁寿宫。及至清初,仁寿宫都是与慈宁宫轮换着居住前代帝王遗孀的场所。到了乾隆年间,皇帝相中此地,继续使用“宁寿宫”名号,只是不喜欢原有殿宇的布局。于是,他下旨拆除原来的仁寿宫、哕鸾宫、喈凤宫及其附属建筑,捎带着拆掉了后面的兆祥所南部。原居住在宁寿宫的雍正朝嫔妃们全部迁往外西路居住。拆除工作花费了一年多,平整出一块占紫禁城总面积六分之一的空地。
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八月起,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为止,乾隆高度重视的“宁寿宫”被打造出来,仅硬装就耗银超过七万两。后人形容宁寿宫是缩小版的紫禁城。宁寿宫建好了,结果乾隆并未入住。除了举办“千叟宴”等活动外,这里就一直闲着。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亲政后,本应搬到慈宁宫去养老的慈禧太后却住进了宁寿宫。等到临死前,她也要求将灵柩停放于宁寿宫中。
宁寿宫的九龙壁以色彩鲜艳的琉璃瓦拼绘出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图案,分置于五个空间,再坐落在雕刻精美的白石须弥座上。这九条琉璃龙,中间一条是黄色釉坐龙,两边是祭蓝釉降龙,再两边则为白色釉升龙,又两边乃紫色釉降龙,最外侧是黄色釉升龙。
根据故宫研究者永涛的分析,故宫九龙壁是单面的,它的背后贴着墙,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导致背部通风不畅,水汽凝结,这就成了后来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故宫中还有两处龙壁,分别是养心殿前的八龙壁和太极殿的六龙壁。当初为何会建八龙壁,始终是一个谜,有人认为皇帝自己就是那一条龙。
太极殿既是东西六宫中唯一一座宫门不居中的宫殿,又是名字里唯一不带“宫”的建筑。当然,这里还拥有一座宫中少有的“六龙壁”。
起初,太极殿于明嘉靖之前的名称,叫做未央宫。在明成化年间,此地是贵妃邵氏的寝宫。邵氏曾为成化帝生下三个儿子,老大朱祐杬被封为兴王。兴王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嘉靖帝朱厚熜。嘉靖帝继位后,尊封祖母邵氏为皇太后,又追认父亲兴王为兴献帝。由于邵氏在未央宫中生下兴王,这里被嘉靖帝更名为启祥宫。
到了咸丰九年(1859年),皇帝下旨改建启祥宫与长春宫,将二者联成一座前后四进院落,并将启祥宫更名为“太极殿”,用来代替养心殿前殿,作为处理政事的场所,而长春宫则代替养心殿后殿,成为他的寝宫。
随着太极殿地位的提升,在紧贴南墙里侧建造起一座云龙纹琉璃影壁。这座影壁的中心位置,是云龙纹海棠形琉璃盒子。盒子里有一升一降两条黄色釉神龙。四个岔角各有一条龙,它们的脑袋都朝向中心盒子。这六条龙相互呼应,组成了符合《周易》“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说法的图案,或体现了咸丰帝面对危局,想要奋发图强、重振朝纲的决心。
北京晚报 高申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