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2:38:14 来源: sp20250102
中新网 哈尔滨1月27日电 (记者 刘锡菊)2023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114.65万亩,占全国的12.4%;粮食总产量达1557.64亿斤,占全国的11.2%。黑龙江省面对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职责使命,保障粮食产能持续稳产增产重任在肩,压力空前。在当前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什么才是提升粮食产能的新通道和重要突破口?
今年黑龙江省两会上,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院长王迪关注到“盐碱地利用”问题。“应充分挖掘黑龙江省西部盐碱土区其他草地等未利用地耕地后备资源潜能,设立黑龙江省旱田盐碱地改良利用试点。”王迪表示。
王迪介绍,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上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北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盐碱地近1400万亩,目前仍然有1200万亩未被利用。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局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在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彰显,盐碱地的有效利用是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渠道,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也是重要的后备耕地战略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对做好粮食稳产保供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意义重大。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一直以来持续探索盐碱土地改良技术,开展盐碱地种稻、酸雨石改良和暗管排碱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探索以水压盐、以水洗碱等盐碱土治理措施;依托地处松嫩平原盐碱地的区位优势和技术积累,先后搭建2个国家级盐碱地改良利用平台,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创新。王迪认为,试点设立后,大庆分院将通过系统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绿肥等农艺方法综合改良措施提升地力,筛选最优改良物质及最佳施用量,强化技术集成,将1500亩盐碱草地改良成高标准农田,对标种植资源农业“芯片”,开展耐盐碱材料的精准鉴定和新品种选育,着力攻坚盐碱育种难题,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依托盐碱地区位优势,开展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技术集成与创新,探索构建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标准模式。为地区科学有序开展盐碱地高效改良利用树立标杆榜样,为松嫩平原苏打碱土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王迪表示,通过黑龙江旱田盐碱地改良利用试点的设立,及试点地类变更和后续系统科学改良,将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地类变更后开展的系列科学实践与技术改良,该地块将由原来的零效益变为亩产粮1500斤左右的高标准农田,成为优质盐碱地耕地,实现地区农业增效,农户增产增收。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先行先试,将率先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打造科学有序进行其他草地等未利用地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模式样板,为我省着力健全完善政策体系,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更好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积累更多实践经验,成为盐碱地耕地后备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先行先试的典范和标杆,在全国范围内引领苏打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方向,推动黑龙江省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走在全国前列。(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