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经济学之父”呼吁:抓住COP28最后的“机会窗口”!

发布时间:2024-11-05 10:09:18 来源: sp20241105

  导读

  正在迪拜召开的COP28会议将首次盘点各国对《巴黎协定》的履行情况,但已有证据表明,当前全球整体减排力度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目标。21世纪的经济增长应以净零排放和更强的气候韧性为主要推动力。世界需要真正的领导力和重要领域的投资。中国已经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恢复了合作,可以在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面为世界树立榜样。

  11月30日在迪拜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会议(COP28)将是实施《巴黎协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巴黎协定》是在2015年COP21会议上达成的,旨在指导世界各国采取行动,避免气候变化风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根据协议,各国承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C之内,同时认识到这将大大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同意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也就是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该协议还包括一项承诺,即“维护和加强”自然碳汇,特别是森林,并制定一项全球适应目标,以提高复原力,减少对现在无法避免的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

  各国承诺提交国家自主贡献,通报其为实现《巴黎协定》将采取的行动。缔约方会议每五年对各国的履约情况进行一次审查,称为“全球盘点”。第一次全球盘点将在今年的COP28会议上完成。

  然而,自2015年以来,进一步的科学证据凸显了我们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带来的极端风险。201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一份特别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超过1.5摄氏度,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遭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重要的是,更大的升温幅度会增加触发潜在气候灾难的可能性,比如可能破坏南极洲西部和格陵兰岛主要冰盖的稳定,这将导致全球海平面在未来几百年内上升数米,造成毁灭性后果。而寒冷地区永久冻土的解冻可能会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以及另一种更为加剧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甲烷。

  报告认为,如果世界能够在2050年前将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到净零,那么世界将有50%的机会避免升温超过1.5摄氏度。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已经清楚地知道,目前各国的减排计划总体上不足以阻止升温超过1.5摄氏度,这一点将在今年的全球清盘点上显示出来。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对各国国家自主贡献的官方评估发现,2030年的全球排放量将导致本世纪末升温2.1摄氏度至2.8摄氏度。这可能会给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

  至关重要的是,所有国家都应根据全球盘点的结论做出回应,提高减排目标,并在2025年之前提交的修订版国家自主贡献中体现这些目标。

  幸运的是,现在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许多加速减排的行动和投资可以创造广泛的协同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污染、更健康的生态系统、更高的能源效率和生产力。实现这些可能会带来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向零排放和更强的气候韧性将是21世纪的经济增长的特征。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真正的领导力。而中国通过在可再生能源以及电动汽车和电池等技术领域的巨额投资,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领导者。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重新开展了合作。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举行多轮会谈后,两国元首终于就重要的合作领域达成了一致。

  中美两国领导人曾在2014年展现出气候领导力,促成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如今,中美这两个最大的排放国再次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找到共同点,这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中国可以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即“十五五”期间加快气候变化行动,为世界树立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世界乐见中国提前实现2025年前碳排放达峰,并随后开始迅速减少。

  今年早些时候,我与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学者合作撰写了一份报告,探讨中国如何通过投资,在实现碳中和的同时从中实现显著的经济成效。

  投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包容和有韧性的发展和增长,克服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的绝对关键。富裕国家必须在COP28会议上达成一致,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和私营投资,这样才能在全球盘点之后加快气候变化行动。投资必须迫切转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能源安全,并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中国还可以通过海外投资,大力推动其他国家的净零排放和气候适应性发展道路。这样的投资项目必须得到金融支持,而中国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促进私营部门和多边开发银行大幅增加必要的资金流向。

  我们要避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但机会窗口正在迅速消失。如果COP28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这个窗口将可能彻底关闭。世界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开创各国公平共享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

  作者:尼古拉斯·斯特恩

  本文原标题为 "Critical mass"

  责编 | 宋平 刘夏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尹康君、李经纬亦有贡献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