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8:21:16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兰州5月7日电 题:元代蓝莲盏:比金杯银盏更珍稀
中新社 记者 冯志军
玻璃器皿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在中国古代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史料记载中,各种盛大宴饮活动上的金杯银盏并不鲜见,如今司空见惯的玻璃杯盏却难觅踪影。
据最新研究发现,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国宝级文物玻璃莲花托盏,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通体为半透明普蓝色,呈七瓣莲花形,托盘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因其“冰肌玉骨”仿若一朵盛开的蓝莲花,亦被简称为“蓝莲盏”。
“传统观点认为蓝莲盏是茶器,但从形制和材质来看,其作为酒器更符合实际和礼制。”甘肃省博物馆文博馆员李慧奉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时表示,元代玻璃制品的耐热温度无法承受沸水冲茶,其相对较浅的玻璃托盘既无稳定茶盏的设计,也无防烫功能,加之与其一同出土的青白釉玉壶春瓶是斟酒之器,判断蓝莲盏为酒器。
4月8日,展陈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元代玻璃莲花托盏。 中新社 记者 李亚龙 摄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有几种形制相似的茶具或酒具,分别为台盏、托盏、盘盏、散盏等。而蓝莲盏平底盘的深度仅为1厘米,没有圆座和高足,也没有平台,这些特征都与台盏、托盏不符,而与盘盏的形制、纹饰吻合。
“目前仍称这件文物为托盏,是因为最新的研究成果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另外,其自出土即定名为玻璃莲花托盏,已为学术界和大众熟知,故仍使用原名。”李慧奉说。
蓝莲盏的出土地甘肃定西市漳县,北接河西走廊、内蒙古,南临陕西、四川,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经济富庶、文化繁盛。蓝莲盏系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随葬品。汪氏家族墓是目前甘肃保存最为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元明时期家族墓地。
汪氏家族是金元以来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广大地域)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出“三王十国公”,直至明朝仍有荫封,地位显赫,影响极大。纵使在汪氏这样身世显赫的家族里,蓝莲盏也被视为一件重要的稀罕物。
中国古代的玻璃制品为何如此珍贵而稀缺?李慧奉解释说,中国古代瓷器、青铜器、漆器等制造业都比较发达,尤其是瓷器制造业非常发达,很多玻璃器皿的感观效果没有瓷器好,需求量也就十分有限,导致玻璃制造业发展长期落后。“比如这件蓝莲盏,采用铸模法成型,但技术不是很纯熟,盏与托盘都有明显气泡,颜色的纯净度也不够,这都与元代工艺水平相符。”
4月8日,甘肃省博物馆内,工作人员正在陈设国宝级文物元代玻璃莲花托盏。 中新社 记者 李亚龙 摄据李慧奉介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古人对中外玻璃器的珍视程度不对等,对外来玻璃奉若奇珍,而将自产玻璃视为玉的仿制品,在观念上认定两者并非同类。清代以前,中国的高档玻璃器皿主要从西方输入,价值甚至高过黄金,成为珍异。
“中国玻璃业的大事件是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瓘玉局’的设立,它归属皇家造作的将作院系统。”李慧奉说,汪氏家族的这件蓝莲盏从造型、成分、制作技术等看,属中国本土制造,很可能是皇帝赏赐。20世纪60年代,苏州张士诚之母曹氏墓出土了一件白色琉璃圭,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元代琉璃器。“这是目前为止出土的元代最重要的两件玻璃器,二者都可能是瓘玉局生产的。”
“蓝莲盏的色彩和工艺也借鉴了西方特色。”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李永平介绍说,玻璃器物在中国的发展和制造是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的产物,新疆发现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中国最早玻璃制品,系借鉴西亚玻璃制作技术,采用当地矿物原料制成。而蓝色的玻璃制品在元代盛行于中西亚地区,蓝莲盏具有明显的阿拉伯文化艺术风格,但莲花造像又是中国的传统造型。
3月28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国宝级文物元代玻璃莲花托盏系列文创产品吸引游人。 中新社 记者 李亚龙 摄近年来,为更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甘肃省博物馆围绕蓝莲盏创作生产了蓝莲仙子摆件、钥匙扣、丝巾等20余件(套)文创产品。其中,以“仙气十足,晶莹剔透”的“蓝莲仙子”冰箱贴最受热捧。(完)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