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7:23:55 来源: sp20241227
安徽黄山市,山水入画。发源于此的新安江碧水如练,百转千回,向东流入浙江千岛湖,最终汇入钱塘江。
驾一艘小船,世代居住在上游江边的歙县渔民罗来法成为“护江人”,细心打捞街口码头附近30公里水面上的垃圾。山光水色,游人如织,老罗心里畅快:“生态补偿机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江水清了,环境美了,收入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
从“试点”到“样板”,从资金补偿到产业协作,从协同治理到共同发展,浙皖两省不断创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改变中华大地。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执政理念。
放眼历史长河,擘画“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如果说“一江清水出新安”是浙皖两地的探索实践,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则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法治之力护佑生态之美,守护绿水青山的制度基石更为牢固。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清醒认知和深刻判断——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
这是百年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和坚实支撑——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法治护航美丽中国,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不久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黄河乡生态管护员加羊多杰在巡护途中,拍摄到一只雪豹在旷野中奔跑的身影。“雪豹是高寒山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支撑雪豹的长期存在和稳定繁殖种群。”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刘炎林说。去年9月1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施行,为守护好青藏高原的生灵草木、山川河流提供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定修订20多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领域:制定湿地保护法,修改森林法、草原法,加快国土绿化,守护青山长绿;制定长江保护法和黄河保护法,护航大江大河奔腾向前……
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着眼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我国构建起科学严密、系统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建立健全,数十项改革方案接连实施,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整体推进、积厚成势,再到全面统筹、协同高效,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道路。
——发挥利剑作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紧盯问题不放松。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练江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摇曳。“‘墨汁河’变清了,大家获得感满满。”凤壶村村民陈楚娟目睹了这些年练江的变化。2018年6月,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指出练江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汕头市下决心以超常规举措推进整治。产业转型升级,污水有效处理,练江美景重现。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解决一些地方多年的生态环境“顽疾”,成为督促地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
今年5月7日,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进驻上海、浙江等7省市,聚焦长江大保护,统筹开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
——山有人管、绿有人护、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实现山水“长治”。
“每天我们都要上山巡查,为大家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底’。”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磊口乡上庄村党支部书记杨现国说,自从有了“村级林长”的头衔,他参与护绿的工作机制更加顺畅。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逐步形成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国省市县乡设立四级河湖长30多万名,村级河湖长(含巡、护河员)达90多万名,还有近120万名林长守护莽莽林海,以“制”促“治”,实现山水“长治”。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习近平总书记1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思想标定航向。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伴偕行,中国式现代化厚植绿色底色。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经济开发区,康硕(江西)智能制造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按下操作钮,硕大的砂型3D打印设备中,一个汽车发动机模型正缓慢生成。传统铸造车间里,高温、粉尘,挥汗如雨的景象,在这里完全不见踪影。公司总经理汪德征介绍,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全链条,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铸造工艺绿色化、智能化升级。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逐“绿”而行,向“新”发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全球装车量前10名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与2012年相比,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26.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
总结新时代以来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放在首位的就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总书记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
阔步新征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我们正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重庆市奉节县,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一片忙碌。
“我们提前介入,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项目准入和选址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奉节县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科科长张中坤介绍,当地避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最终确定了现在的选址。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已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近4.5万个,“一单元一策略”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四川省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一片梨园中,种植大户刘维建正忙着疏果。“给树枝减压,果子才能又大又好看,口感也更好。”刘维建说,去年种的20多亩梨树,产量3万多斤,加上梨花酒、雪梨膏等产品,都卖出了好价格,绿水青山成了带来幸福的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水平保护带来绿富同兴,各地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创新机制、转变理念,绿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旅游等产业让群众吃上“生态饭”,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头顶的蓝天更多了。
中国成为全球改善空气质量速度最快的国家。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好于“十四五”规划设定的年度目标近3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今年一季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5%。
身边的河湖更清了。
与2012年相比,2023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提高27.8个百分点,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长江、黄河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今年一季度,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
脚下的大地更绿了。
去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改良1.25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启动,完成造林种草1800万亩。
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环境指标逐步走向双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说。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月的河套平原,生机盎然。黄河“几字弯”处,一棵棵沙生植物坚韧生长。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三代治沙人接力奋斗,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清醒认识和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清晰可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美丽中国宏伟蓝图:“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月的北京,碧空如洗。朝阳公园里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家住附近的居民周晓秋正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飞盘:“随着北京空气质量变好,抬头见蓝天已成常态,我们一家人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今年将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为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切实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PM2.5控制为主线,强化源头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
为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组织实施重点排污口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
为了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加快推进源头管控重大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近年来,我国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9000多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把最珍贵的自然资产、最美的国土严格保护起来。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全国52个“山水工程”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走进云南省大理祥云零碳园区的红狮水泥厂,总面积7.5万平方米的光伏板年发电量达2400余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7200吨。通过对绿色电力的广泛应用,传统水泥工厂转型升级为集智能化生产和低碳排放于一体的企业,实现了绿色发展。
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的“绿色答卷”:湖北省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十大绿色转型工程;辽宁省全力推动产业结构更“轻”、经济形态更“绿”;浙江省坚持“腾笼换鸟”,持续淘汰“散乱污”、培育“高精尖”……
能源领域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截至3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5.85亿千瓦,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2.9%。
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预计新增风电光伏装机2亿千瓦左右,核电新投产4台、装机约500万千瓦。
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垃圾分类工作成了新时尚——在上海市虹口区瑞虹新城二期小区内,“智能垃圾箱房”的“上岗”,让垃圾分类更精细、投放更便捷。“从设计出台到优化功能的各个环节,小区居民均参与其中。”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说。
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广东省深圳市组建起75万人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入户宣传700余万次,引导居民从“不愿分、不会分”到“主动分、智慧分”。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去年一年,“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上线发布各类尽责活动2.4万多个,网络平台访问量近4.4亿次;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发布,增强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眼下,由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的系列活动正在进行中,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历史和经验证明,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美丽中国也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长期艰苦努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锚定目标,笃行不怠。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将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本报记者李红梅、潘少军、李俊杰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5日 01 版)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