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01:07:16 来源: sp20241222
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湘江东岸、长沙古城以南,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坐落于此。学校现有城南书院、东方红和黄花三个校区,在校生2.2万余人,教职工近1600人。
一座书院,绵延湖湘文脉;往来师生,名垂中华史册。
这是近日拍摄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这是一所历史悠久、文脉悠长的学校——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前身是长沙城南书院,由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于公元1161年创办。张栻是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在城南书院居家论道、著书立说、会友讲学前后共九个春秋。1167年,朱熹与张栻论学于城南、岳麓、石鼓书院,偕游南岳,史称“朱张会讲”。百余年来“明贤讲学,风教蔚然,得人颇盛”。
1903年,书院改为湖南师范馆,举办现代师范教育;1912年更名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易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49年,学校改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继续书写湖湘大地的教育故事。从城南书院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如今这里已然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师范教育的高地。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这所学校人才济济,是无数名师大家成长的摇篮——
毛泽东同志曾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新中国成立后亲笔题写了“第一师范”校名。
这里是湖湘学子心向往之的理想学府,也是一代名师的讲学之所。晚清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辛亥革命元勋黄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何叔衡等,名师大家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田汉、萧三、李达等都曾在此求学或工作。
缘何古老学府在岁月长河中屹立不倒、人才辈出?其中离不开进步的教育理念和深远的育人智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千百年前,这所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启示着今天的我们。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培养全面发展、经世致用的人才,强调三育并重、身心并完。
以传斯道而济斯民,学思并进、知行互发,城南书院致力于为社会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书院倡导学生担当起文化继承和弘扬的责任,具有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撰写修身日记、参加课外运动会、关注世界教育思潮、学习各种劳动技能……湖南一师向来提倡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三方面学习内容,注重学生德、智、体及实践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鼓励学生立志高远、谦逊明礼,“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这句话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校训,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高远志向,培养学生形成谦逊明礼、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方法论。
起于风云激荡的湖南一师,发扬了城南书院培养传道济民经世人才的教育传统,砥砺了湖湘文化中开放进取、敢于创新的图强意识,契合了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发展趋向。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此立下救国之志,从此奔向革命前线。
——揭示师范教育之于人才培养、教育事业之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百余年前,湖南一师的一则招生广告揭示出师范、教育、人才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刻影响了无数立志投身师范的学生。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定位更为凸显。
建校百廿年来,湖南一师培养的优秀教师和其他各类人才,成为全省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学校还致力于为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教师,近十余年培养了2万余名乡村公费师范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教师群体“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新师范,新使命。历经千年风雨,“第一师范”金字招牌闪耀着时代光辉。
记者:杨湛菲、谢樱
视觉 | 编辑:郝晓静、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湖南分社联合出品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