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

发布时间:2024-12-21 12:40:57 来源: sp2024122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与优势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最大支撑。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意义重大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关键要素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快从人口规模红利转向人口素质、人口质量红利,推动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型。这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能够有效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增长动力。

  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提高劳动者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三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当前,联合国、世界银行和世界发展论坛等国际组织均采用劳动力终生收入的贴现值衡量人力资本总量。提升人力资本总量和转化效率、增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创新力,能够提高劳动者当期和预期收入。公平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

  四是提高人民文明素养、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要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包括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等方面。着眼未来,要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人力资本快速积累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长,2012年至202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2万亿元增加到4.85万亿元,年均增长8.23%,连续11年占GDP比重在4%以上。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29.14亿元,首次超过6万亿元,是2012年的2.21倍。全国卫生总费用由2.89万亿元增加到8.4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由5.15%增加到7%。其中,政府卫生支出由0.75万亿元增加到2.39万亿元,年均增速为11.1%。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幅增长,带来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本快速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高。根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12年的33.7%增至2020年的36.8%。

  第一,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为提升人力资本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

  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教育是培养和积累人力资本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确立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建设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快构建。

  第二,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依然巨大,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先发优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人口规模巨大。我国人口总量由1949年的5.4亿人发展到2023年的14.1亿人,年均增长约1.3%。虽然我国已进入人口减量发展阶段,但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仍会保持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潜能和优势,是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速度的重要基础。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劳动参与率高。我国是全球劳动力最多的国家。2022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约8.8亿人,劳动参与率约7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高水平。从结构看,大龄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青年劳动力数量稳中有增。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和较高的劳动参与率为提升人力资本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极大改善,推动人力资本价值提升。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

  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7.2%提高到2020年的30.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由1982年的0.6%提高到2020年的15.5%。2022年,高等教育在学学生总规模达4655万人。全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累计已达2.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7.0%,高等教育的年招生人数和年毕业人数均超1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2万所、在校生超2.9亿人。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和小学升学率分别为99.9%和99.5%,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高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为91.6%和59.6%,普及化水平更加巩固和提升,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人才总量规模巨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人才的重要性在国家战略层面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比2012年增加1亿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超600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

  第四,人口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大幅提升,推动人力资本价值提升。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居民健康素养从2012年的8.8%提高到2022年的27.78%,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1991年的92/10万、50.2‰和61.0‰下降到2022年的15.7/10万、4.9‰和6.8‰,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国民健康素养大幅提升。当前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民健身的理念和行动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国民体质水平总体向好,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7.2%;7岁及以上年龄人群中,每周至少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67.5%,较2014年增长18.5%。

  第五,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主线,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正确看待人口发展新形势

  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1.1%。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30%。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统筹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涵盖一二三产业,孕育着新机遇,也必将催生新领域和新赛道。同时要重视的是,我国人口主要矛盾已从过快增长压力转化为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要着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人口素质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国民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仍较低,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国际一流领军人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短缺明显,战略科技人才梯队储备不够。

  全面提升国民体质面临不少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儿童近视、肥胖人群规模不断扩大,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职业健康等问题仍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和居民健康素养存在差距。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公共服务需求增长背景下,康复和护理等需求迅速增长,优生优育和婴幼儿照护等服务供给有待加强。

  社会文明程度需进一步提升。一些领域还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不良风气、不良习俗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遵守基本公共秩序和文明行为准则等行为还比较普遍。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面、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要深刻认识我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优质人才的迫切需求,精准把握人口结构变化过程中的风险与机遇,从综合施策、协调推动、聚焦要素、均衡发展、更新观念、形成共识等思路出发,探索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精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产业、投资、金融、外贸、消费、区域等政策相互衔接,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带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与就业质量提升互促共进、良性循环。

  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大力发展金融租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类城乡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到农村就业创业。健全完善产业政策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以人力资本衡量产业政策的目标导向和评价体系。制定提升人力资本发展的产业政策,构建产业政策人力资本积累绩效评价,建立健全人力资本参与产业和科技政策评估机制,将资金配置、平台建设、项目支持、科技奖励等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本等情况挂钩。

  三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整体性推进。推动以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为重点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全面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新教育形态等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打造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力队伍。

  四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体系,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建设体育强国,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

  五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执笔:徐策 曾红颖 范宪伟 赵玉峰)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