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5:27:14 来源: sp20241123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人民网特别策划推出“看准了就抓紧干”系列报道,见证并记录神州大地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场景。
深圳盐田港,来自中山的家电产品通过“组合港”模式中转,出口到海外;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智慧车间的机械臂飞速运转,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加快;广州南沙“港澳新青寓”,吸引港澳青年拎包入住,成为创新创业的新家园……
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
2月18日是龙年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适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5年来,一系列软硬件措施落地,助力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足。
此时此刻,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向国际一流湾区加速迈进。
基础设施支撑有力 生产要素加速流通
深中通道。苏振飞 摄
春节期间,深中通道施工现场仍然热火朝天。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收尾工程,向着2024年建成通车加速冲刺。这项世界级跨海工程连接珠江两岸,通车后,中山直达深圳的通勤时间,将由以往的2小时缩至30分钟。
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是大湾区经济循环高效畅通的有力支撑。
目前,粤港澳三地已实现陆路直连,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从香港乘高铁到广州最快仅需48分钟,香港、澳门已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以及香港、澳门这“9+2”城市群之间空间距离的缩短,也让人员、货物、资金的流动更加频繁——
“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相继落地,港澳居民畅享“一脚油门到广东”。截至2023年11月1日,经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查验的北上港澳单牌车已超100万辆次。
“湾区一港通”覆盖广州、佛山、东莞等17个港口网点,实现货物通关本地化、便利化。2023年以来,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0266.4亿元人民币。
“跨境理财通”业务自实施起至2023年末,大湾区已有6.9万名个人投资者参与,累计办理相关资金跨境汇划金额128亿元人民币。
2023年11月8日,粤港澳三地第二次携手举办全球招商大会,吸引20余个国家120多家外企参与,签约投资项目859个,总金额达2.24万亿元人民币。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陈百里表示,香港将利用好国际网络,帮助大湾区企业“走出去”和国际接轨,同时把海外基金、人才、项目引进香港,带进大湾区。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产业体系积极融合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仅过了一个月,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投入运营,16家香港企业机构率先入驻。
作为香港高瞻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人,朱怡宗每周约1/3的时间都在内地工作。“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加上深圳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客户群,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小河套”迎来“大机遇”。这片3.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聚集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2名海内外院士和众多科研机构、创新载体。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园区供图
科技创新是大湾区的重要标签。当前,广东正充分利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几个龙头,加快构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规划纲要》为大湾区定下的重要任务。
据统计,全国每6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东莞造”,每4台新能源汽车便有1台“广东造”,珠三角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8个超万亿级产业集群;而港澳拥有先进的金融、贸易、法律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教资源,与珠三角九市的产业格局互补互促,协同发展。
高科技、新产业、优服务“珠联璧合”,牵引大湾区经济“大步快跑”。从2018年10.87万亿元,到2022年超13万亿元人民币,大湾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规则机制有效衔接 破解融合发展瓶颈
身穿内地律师袍,佩戴律师徽章,自2022年取得律师执业证(粤港澳大湾区)起,香港青年谢庆绵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如今,他已习惯频繁往来大湾区各城市的生活。“这里有庞大的法律服务市场,未来发展会很好。”
像谢庆绵这样获准在大湾区内地9市执业的港澳律师大约有360名。他们熟悉港澳、内地不同的法律体系和英语、葡语等,能在跨境法律事务处理中发挥所长。
随着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已有32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粤澳携手合作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同样打开了“双向奔赴”的生动局面——
2023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5款院内制剂发往澳门,首次成功跨境至澳门使用;同年12月,澳门首批传统外用中成药“止痛活络摩擦膏”运抵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投入临床使用。
“此前购买要去澳门,现在港澳及内地居民有了更多元便捷的用药选择。”澳邦药厂有限公司技术发展总监刘帝恒表示。
制度型开放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所在。大湾区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制度特色,正不断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破解融合发展瓶颈。
“湾区标准”公布仪式。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微信图片
金融市场中,“深港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制度落地实施;标准衔接上,“湾区标准”已覆盖食品、交通、养老等32个领域183项;营商环境方面,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
广东省大湾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湾区通”工程不断推进,进一步打通三地政策堵点,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人文交流日益频繁 更多人选择“生活在大湾区”
“在广州生活了几年,开始慢慢融入。走遍大街小巷、骑楼、祠堂,去吃热腾腾的猪脚姜、牛杂……”在粤港澳中小学生故事大会的舞台上,香港籍学生刘蕙宜这样描述自己眼中的广州。
刘蕙宜每年都在香港、广州往返,曾担任穗港澳文化交流季的文化小使者,“能学习、传播广府文化,我很开心。”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年轻一代更是未来人文湾区的建设者。青少年湾区历史学堂系列讲座、澳门青年人文湾区行、粤港澳人文湾区风貌巡展等活动日渐丰富,增强了三地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交流体验不仅限于青少年,也不仅限于文化。
每逢周末、节假日,各大口岸人潮涌动,北上的港澳居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摩肩接踵,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成为更多人的现实体验。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1630万人次;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达1.65亿人次,占全国近四成。
不仅是探亲热、旅游热、购物热,“生活在大湾区”也成为越来越多港澳居民的选择。
今年1月,不少横琴“澳门新街坊”的业主拿到了新家的房产证和钥匙。该项目由粤澳合作建设,集居住、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于一体,可为澳门居民提供4000套住房。“上半年,我们一家就可以入住了。”看过新房的澳门居民林先生开心地表示,住在横琴,孩子运动游玩有了更多选择,老人可以便利就诊,生活空间也更宽敞了。
目前,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超34万人次;已有超3000人次港澳居民报考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随着民生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加快形成。
从“硬联通”到“软衔接”“心相融”,5年前绘就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生动现实,一个潜力无限的世界级活力湾区,已经显现。
(吕绍刚 王星 刘森君 严小晶 吴宇扬扬 王雅蝶 宁玉瑛 朴馨语)
(责编:苏缨翔、徐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