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 山水看潇湘

发布时间:2024-11-19 01:30:24 来源: sp20241119

原标题:天地有大美 山水看潇湘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湖湘大地山灵水秀,人文厚重,是滋养文学艺术的沃土。从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元代张远的《潇湘八景图》,到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明代董其昌的《潇湘白云图》,潇湘山水因其神秘瑰丽、温润秀雅的意境,被历代画家倾心揣摩,抒于笔端。这一湖湘地域重要的文化坐标,亦成为饱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母题,深远影响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时至当代,充满诗情画意的潇湘山水在画家们的笔下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与古代画家创作的潇湘山水画相较,当代画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有哪些新的理解与诠释?走进正在中国美术馆呈现的“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或许可以一探究竟。

笔墨豪情,写山川新境

《大江交响》展现长江的波澜壮阔,《湘江北去》写照湘江的雄浑浩渺,《天下洞庭》表现洞庭湖的碧波万顷,《沅水奔流韵潇湘》刻画沅江的纵横交错,《资润江山》《澧水泱泱》《多彩浏阳河》则分别描绘了资江、澧水、浏阳河的万千风情……七幅高1.5米左右、长20米左右的中国画长卷分置于展厅各处,共同串联起大美潇湘的时代图景。

“作为此次展览的重点,七幅长卷作品以‘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的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为主线,可谓是具有湖湘特色的新时代潇湘山水‘七卷图’。”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夏义生介绍,“大美潇湘”创作工程由画家王金石领衔、数十位艺术家通力合作,历时三年完成,是第一次从整体上为潇湘山水作全景式描绘的艺术创新,是第一次用系列长卷表现潇湘山水恢宏气象的艺术尝试,也是第一次集结众多画家投入潇湘山水创作的“文艺会战”。

展厅内,由王金石、石纲、石劲松创作的长卷《湘江北去》,将千里湘江的婀娜多姿与连绵群山的雄奇苍茫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长卷起笔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落笔于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群山环绕下的湘江水蜿蜒迤逦,云雾萦绕其间,仿佛随山势、水势而动。顺着画中江水的流向踱步前行,可见舜帝庙、岳麓书院等地标建筑,以及众多近现代名人故居。创作者将诸多历史遗迹、人文风物置于画中,生动展现了湖南“母亲河”贯通南北、滋养万物、哺育英才的生动图景。“作品从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的《潇湘图》中汲取技法,以三段式构图呈现湘江壮美之景。前段绘险峰林立,笔调高昂;中段绘山水交融,起伏跌宕;末段则营造出烟波渺渺、水天一色的绝美意境。”画家石劲松坦言,描绘潇湘之景,除了表现它的壮美与灵秀,还希望在画面中融入一些苍凉、悲壮的气息,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湘大地诞生了太多革命志士和伟人。为山川胜景注入历史的厚重之感,亦是当代潇湘山水画创作的一大特点。

除了围绕“水之灵”主题创作的七幅长卷外,众多画家还以“山之魂”为主题推出了数十件山水作品。廖理邦的《湘中记》构图新颖,以平涂方式表现的江面,与繁密的山石、建筑形成疏密对比,极富设计感;姜建清的《万水千山总关情》以报纸代替宣纸,让文字信息与山石图像并置一画,令人耳目一新;张雯的《幕阜仙风》则大胆引入紫、黄对比色描绘山石,使画面充满视觉张力。“将当代山水画创作植根于潇湘文脉之中,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表示,从传统图式到当代图景,画家们的创新探索,是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现代转化的一次有益尝试,更是对新潇湘山水的一次美学建构。

人境相谐,展生态图景

“这次观展,我是带着问题来的。”展厅一角,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唐然正仔细揣摩着参展作品的画面细节。她表示,自己一直十分关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人物、建筑与风景三者之间的关系,此次前来参观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探究当代山水画家在表现“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时,与古人有哪些异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很少能与古人一样在山中读书,在水边抚琴,在林中品茶。新时代的山水画,反映的必然是崭新的生活图景。”唐然说。

长卷作品《资润江山》由陈湘金、阳先顺、谭长德合作完成。画中所绘资江,左源赧水、右源夫夷江,两水于邵阳县双江口汇合称“资江”,流经多个市县,于益阳市甘溪港注入洞庭湖。画家以自然山水为主纲,并在画面中融入资江流域城市新貌,呈现出磅礴的气势。尤值一提的是,在笔墨灵动的山水景致中置入轮廓硬朗的现代城市建筑,往往易产生不和谐的割裂感。但创作者在处理画面时,却通过精心设计,使山水与城市相映生辉。如画家以紫色、橙色为主调描绘了画面中段的大面积城市建筑群,并在周遭的漫山绿意中融入轻薄的紫色调作为过渡,让山色与城市有所呼应;而在描绘资江中游的柘溪水库时,除了在色调上寻求统一,更是力求凸显大坝极具力量感的线条及结构,使之与延绵山脉的雄浑之气相互映照,俨然一幅自然造化与人类创造相谐相生的动人图景。

此外,李月秋、曾彦的《铿锵邵阳》,陈丽的《美丽湘西》,戴剑的《吾伴洞庭系列》,赵溅球的《洞庭芦山》,康移风的《武陵秋境》等作品皆通过画面的巧妙营造传达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哲学理念。与古代山水画有所不同的是,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人在自然界里的生活状态,还展现出人类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创造。画中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占比虽各不相同,但都力求呈现一种韵律之美,体现出当代山水画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极具浪漫色彩的潇湘山水,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概念的美学意象和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在赓续历史文脉中谱写当代大美潇湘华章的文化根基和宝库。”正如夏义生所言,当代潇湘山水画拥有广阔的审美视角、丰富的表现题材、多样的形式语言以及颇具实力的创作群体。期待美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求新,用大视野、大境界、大情怀表现潇湘的自然之姿、文化之韵、时代之貌,创新创造新时代潇湘山水的壮美画卷。

(本报记者 荣池)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