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07:54:58 来源: sp20250101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的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我国成年人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由76.3%提升到81.9%,图书阅读率从54.9%提升至59.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40.3%提升至80.3%,年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由6.74本提升至8.15本,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77.0%提升至86.2%,年人均图书阅读量由5.49本升至11.39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
政策法规日渐完善,为书香社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书香社会建设影响广泛深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构建与书香社会建设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相关内容先后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二十大报告,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外还被写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文件。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民阅读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时间表、路线图等。此外,多个省(区、市)发布了地方性的全民阅读规划。正是在相关政策体系的保障下,书香社会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新时代以来,全民阅读相关立法工作也在扎实推进。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其中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开展阅读指导等方面的职责。这两部法律确立了全民阅读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我国对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地方层面,2015年1月,我国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正式实施,同年3月1日,《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正式实施。此外,上海、福建、深圳等地的全民阅读立法工作也稳步推进,为深化全民阅读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筑牢书香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建设书香社会,促进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支撑。新时代以来,我国持续加大阅读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就。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线下线上、遍及城乡、数量庞大的阅读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公共图书馆建设稳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由3076个增加到3303个,藏书量由78852万册增长到135959万册,书刊文献外借从3.32亿册次提高到6.07亿册次,持证读者数量、参加图书馆讲座人数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城镇书刊借阅、阅读活动组织、阅读推广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农家书屋服务效能稳步提升。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公共文化五大惠民工程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工程。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农家书屋58万余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累计配送图书超过12亿册,为农村地区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的阅读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农家书屋建设结合本地特点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农家书屋服务效能。例如,开展主题性和常态化阅读活动,解决资源闲置问题,提高书屋使用效能;改进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评审制定工作,探索“百姓点单”服务模式,加大农民群众自主选书比例,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开展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增加数字化阅读产品和服务供给;等等。这一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有效保障了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实体书店稳步发展。新时代以来,各类实体书店转型升级加速,正在从单纯的书刊销售场所向综合公共文化空间、公共阅读空间方向发展,许多书店设置了独立阅读区域供读者使用,定期组织作家签售、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中来。中宣部印刷发行局、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出版物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共有实体书店100765家。2021年,全国实体书店出版物销售额2435.92亿元,同比上升15.42%。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阅读活动,为书香社会建设提供重要载体
建设书香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只有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方参与的阅读活动吸引人、凝聚人、感染人,让更多人参与阅读、热爱阅读,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书香社会建设才能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新时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从公益性到商业性,每年有数亿人次参与到各类阅读活动中。全民阅读大会、“书香中国”系列活动、“书香飘万家——相伴同悦读 共抒家国情”主题活动等,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许多省(区、市)也打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阅读活动。例如,北京市的“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广州市的“广州读书月”,湖北省的“长江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植根基层、深入群众。
伴随全民阅读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各种阅读社会组织和阅读服务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各类阅读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向不同读者群体推荐优秀图书,推介全民阅读优秀项目、评选阅读推广人、研究制定分级阅读标准、开展全民阅读调查等,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力量。
各类出版物发行量充足,为书香社会建设提供充沛内容供给
建设书香社会,离不开质量上乘、品种丰富、规模庞大、形态多样的内容供给。新时代以来,我国出版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精品图书频出,新媒体新产品不断涌现,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阅读需求。
图书品种和印数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我国图书品种由41.4万种(新书24.2万种)增长到50万种(新书20.5万种),图书总印数由79.2亿册增长到114亿册。其中,主题阅读得到广大读者青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著作在全社会畅销,有效满足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学习需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以及科技类、少儿类图书等广受读者欢迎。
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平台的快速发展,在有效提升报刊内容传播速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报刊的读者用户。新时代以来,线上读书(听书)平台快速发展,正在给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线上读书(听书)成为老幼咸宜的阅读方式。2023年,我国有36.3%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有4.4%的成年国民通过视频讲书的方式进行阅读。目前,在我国已形成许多具有相当规模和知名度的读书(听书)平台,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作品数量达3620万部,作者规模达2405万,用户数量达5.37亿。目前,我国在网络文学领域已形成多个有影响力的平台,网络文学正在向精品化、全球化转型升级,这形成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式,为受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书香社会建设之所以取得一系列新成就新突破,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形成了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全面推动全民阅读的良好局面。书香社会建设契合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对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推进书香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全民阅读工作顶层设计,在党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团体的作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常态化的阅读推广工作,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同时,持续加大对全民阅读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社区等基层阅读体系建设上,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和书香社会建设持续走向深入。
(作者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5日 09 版)
(责编:胡永秋、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