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5:56:12 来源: sp20241122
粮食问题总是牵动人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年粮食再获丰收,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908亿斤。在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下,给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但与此同时,社会上、网络中也有一些追问,比如,今年自然灾害多发,近年来耕地面积又有所减少,为何还能实现丰收乃至增产?既然粮食连年丰收,进口为何还在不断增长?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今年自然灾害多发,为何还能实现丰收?的确,从全年来看,今年先后遭遇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大小,还要看防灾减灾措施是否到位。我国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从种子到田头完整的应对机制,有各级党委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稳产增产、“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最大限度降低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再从空间上看,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农业资源禀赋各异。放眼全国,每年都会有受灾减产的地方,也会有无灾增产的地方。今年我国一些地方确实出现因灾减产的情况,但总的来说是点上重、面上轻,以秋补夏、以丰补歉,因此今年粮食总体上依然是丰收的。比如,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今年黑龙江五常一些地块减产甚至绝收,但从黑龙江全省来看,农作物受灾面积反而是少于常年的,粮食生产实现了“二十连丰”。范围扩大到全国全年粮食生产,道理也是一样。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耕地面积减少,为何还能增产?有地才有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较十年前减少了1.13亿亩,一些人因此对粮食产量产生了担忧。我们讨论产量,一要看面积,二要看单产。先看面积。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大头,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多项粮食生产专项补贴等一系列实招硬招下,今年秋粮面积实现了连续第4年增加。而从长远来看,近两年耕地总量减少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遏制,这也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接着看单产。我国人多地少,在面积有限的前提下挖掘单产潜力空间,是提升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单位面积的粮食产出,今年全国粮食单产390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了2.9公斤。今年初,农业农村部还启动了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据专家调查,在行动覆盖的300个重点县,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3%。在面积增加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单产的提升为粮食丰收增产提供了新的动力。
最后来看第三个问题:为何我国粮食连年丰收,进口还在不断增长?海关总署此前公布了一组数据,2023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量12993万吨,同比增长7.3%,一时间引发热议。从根源上说,粮食产量和进口量“双增”,还是因为我们的消费量增长了。一方面,过去长期以来,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长,吃饭的嘴越来越多,消耗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极大地推动了粮食消费量的增加。过去十年间,我国人均肉类的消费就增长了35%,这必然带来饲料用粮的增长。俗话说,一斤肉五斤粮,老百姓每一份蛋白质、热量的获取,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每一次进阶,既是质的提升,也离不开量的保障。
从进口结构上看,我国粮食进口以饲料用粮为主。今年1-10月,大豆、玉米、大麦、高粱等传统意义上的饲料用粮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的87.6%,进口小麦占比虽然达到了8.3%,但相当一部分是作为玉米的替代,同样用于饲料加工。从渠道来看,也从以往高度集中于个别国家向多元化发展。与饲用相比,用于口粮的进口粮食占比并不大,且主要用于品种调剂。当前,我国口粮的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85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饲料粮的供给问题当然不能忽视,但是只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守住了,中国人“吃饭”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发展的主动权就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粮食进口量的增加也提醒我们,虽然我国已经告别了粮食短缺,但粮食供需仍然处在紧平衡的状态,节粮减损、保护资源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我们仍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无论何时都不能觉得高枕无忧,要在收获、储存、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加强节约减损。具体到每个人,就是要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
其实,粮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求弹性很低,倘若真的出现供给短缺,往往很快就能感受到。而从我们身边看,既没出现粮价大幅上涨,也没听说粮食短缺的情况,可见粮食总体依然量足价稳。当然,在当前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我们既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始终办好自己的事情,夯实粮食不断丰收的基石,做到谷物和口粮“该保必保”;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供需动态平衡,牢牢端稳中国饭碗。(农民日报 骆玉兰 赵宇恒)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