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护有技巧 土沃肥力高(深阅读)

发布时间:2024-11-24 09:11:29 来源: sp2024112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黑龙江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护好黑土地,才有米粮仓。近年来,黑龙江采取多种措施,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中,齐齐哈尔作为我国少有的以黑土为集中地带性耕作土壤的地区,坚持管控与修复并重、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地与养地结合,有效提升了黑土地质量、提高了粮食产量。

  ——编 者

  5月,黑龙江齐齐哈尔广袤的农田里,旱田和水田即将播种完毕。翻整一新的黑土连成片,枯黄的秸秆经处理后和黑土混在一起,随着气温升高加速腐化,为黑土增肥。

  作为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齐齐哈尔地处嫩江平原,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5%以上。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30多亿斤,增量全省第一。

  近日,记者走进齐齐哈尔的黑土地保护重点县,一探当地为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作出的努力。

  如何“缝合”侵蚀沟?

  填埋复垦,建设高标准农田

  “以前下大雨时,水流急得像牛犊一样在地里横冲直撞,把沟冲刷得又深又宽。”回忆过去,克山县西河镇联民村农民韩晓宇仍觉得心疼。一年年雨季过后,韩晓宇的农田里留下了又宽又深的侵蚀沟,农机得绕着沟走,费时费力又费油。

  “黑土土壤疏松,抗蚀能力弱。”克山县水务局副局长王洋介绍,降雨量大时往往会出现水土流失,随之就会形成侵蚀沟。

  怎样“缝合”韩晓宇家农田里的“伤口”?

  “这属于小型侵蚀沟,具备治理恢复的条件。”县里水务部门黑土治理专家张金福来地里察看后说。在侵蚀沟治理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对韩晓宇家的农田进行了治理修复:沟头,建造石头谷坊拦截急水;沟内,通过秸秆填埋、上层覆土、下设暗管和渗井导排水等侵蚀沟复垦技术进行农田修复,恢复耕种。

  这样完善的治理方案,来自克山县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的成果。2023年,双方共同探索完善侵蚀沟秸秆填埋治理方案。在填埋复垦的基础上,增设石笼沉井和沟底暗管,消除复垦后再遭水蚀的隐患。

  “现在地里的‘伤口’愈合了,治理后的地块玉米总产量达2.3万斤,比治理前提升了1万余斤。”韩晓宇说。

  在拜泉县三道镇利华村,1.9万亩高标准农田一望无际,5米多宽的水渠纵横其中,沟渠用水泥块衬砌;3.5米宽的机耕路用砂石铺就,通向农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优质田背后,是持续进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块得到了有效整治,在田间修建了沟渠桥涵,水路畅通,避免了侵蚀沟的形成。”拜泉县农业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张树伟说。

  近年来,黑龙江开展全省侵蚀沟治理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累计治理侵蚀沟3.3万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868.6万亩,累计建成面积达1.08亿亩。今年,黑龙江还将建设高标准农田1400万亩、治理侵蚀沟1.2万条。

  怎样解决“破皮黄”?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

  富裕县繁荣乡永丰村农民满金龙种了近30年地,见证了黑土地的变化。

  曾经,“黑土地变成了‘破皮黄’,犁都得悬着点翻地,犁深一点就露黄土。”满金龙很忧虑,“这么好的黑土地,可不能让咱们给种没了。”

  2006年开始,在县农技部门的指导下,满金龙在村里率先改变过去秸秆离田、整地起垄的耕作方式,尝试保护性耕作。渐渐地,满金龙尝到了甜头: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免耕播种还能节约成本。

  从自己干到成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满金龙所在的合作社如今拥有60多台套大型农机。三年深松一次土地、地里施用有机菌剂加速秸秆腐化、大豆玉米进行轮作……近年来,满金龙带领合作社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建设了1300亩的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

  大型农机在秸秆覆盖的田里播种完毕,满金龙满是笑容:“半米深的土层都有秸秆混合物,蚯蚓又回田里啦。”

  在泰来县宁姜乡雄壮村,经营了370亩水田的农民彭志浩也观察到了土壤的变化。

  “秋收时,翻地的‘大铁牛’将秸秆翻埋地下,无人机播撒了腐解的菌剂。腐熟一冬的秸秆,就慢慢变成了田里的肥料。”彭志浩说,他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已有6年,田里增加了腐殖质,每亩水稻增产近100斤。

  除了因地制宜推广旱田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的“龙江模式”和水田的“三江模式”等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齐齐哈尔还配套应用米豆轮作、深松整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形成肥沃耕作层。经专家测算,全市耕地质量较黑土地保护治理前提高0.5个等级。

  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完善,黑土地越来越好。2020年以来,黑龙江全省已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9850万亩,打造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标准化示范区31个。

  如何减少“风剥地”?

  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建立生态屏障

  走进富裕县富路镇永太村,只见防护林纵横交错,一排排杨树高大挺拔,把村路和农田匀称地隔开,田块基本被分隔成500米见方的面积。“这样既能防风固土,还能减少树影地、便于耕种。”富裕县林业工作总站乡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春良介绍。

  村路边、防护林旁,有一块平坦广阔的地块,这便是永太村农户华志耕种的大豆田。华志用手指着沿村路延伸的防护林介绍:“乍一看就是简简单单种两行杨树,其实却大有门道。田和林之间有专门的沟渠隔开,既能避免树根向田里延伸、影响庄稼生长,还能方便灌溉和排水。”

  “以前没有这些防护林,大风来了,黑土能被生生刮跑。”华志说,如今再也没有出现过“风剥地”现象。

  2023年,富裕县完成新植林1000亩,退化林修复面积2000亩,村屯绿化2350亩。乔灌木混种、路林渠结合、网带片交错……富裕县不断修复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为防治土壤风蚀打造了一堵堵防风墙,为高标准农田建立起一道道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离不开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甘南县农技中心副主任李哲帅说,甘南县大力推广新型肥料、测土配方施肥,同时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控技术,提升黑土质量。

  在长山乡永青村,村民李军拎着一袋子农药瓶,来到农药包装智能回收箱前,用手机扫码后,回收箱开启,一会儿就完成了回收,相应补贴自动打入他的账户。

  甘南县搭建农药包装废弃物智能回收管理平台,调动农民参与回收废弃物的积极性,减少了农药包装给黑土地造成的污染。全县建立113个村级回收站和1个县级储运回收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90%。

  目前,黑龙江加快推进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和防风固沙林建设,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主要农作物全覆盖,布设监测点1万个,形成了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