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持续深化改革 守好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4-12-21 09:10:33 来源: sp20241221

  作者:唐建兵(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淮北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一幅万物共生的生态全景图正在绘就;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曾经的戈壁荒漠变为苍茫林海,一片片绿色锦缎清晰呈现;在繁华闹市中心,小而精的口袋公园引人驻足,一抹绿意点缀宜居新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推动生态文明领域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全局性成就。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方向、坚守原则,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良好局面。

  坚持方向明确、立场坚定、原则牢固。生态环境领域坚持什么样的方向,是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的问题。从近处着眼,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美丽中国能否高质量如期建成;就长远而论,这一问题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如何擘画。生态文明领域改革面广量大、绝非易事,在推动相关举措落地见效时,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持续向纵深推进的,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增强辩证思维、提高驭事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领域各项改革坚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勇于突破、大胆试验。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精准研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部署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如为加强长江流域保护工作,相关部门通过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污水管网建设、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十年禁渔”等改革举措对症下药、系统施策,让长江流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感受更多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为例,当地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管理,规范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付诸实践。在改革目标上,以民意为最大依归,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改革方法上,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确保改革思路严丝合缝、改革方案科学可行、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在改革动力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相统一,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有益经验。

  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回顾40多年改革历程不难发现,每次重大理论突破和重要改革举措出台,都与“问题倒逼”息息相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善于从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突出问题着眼,优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比如,江苏省无锡市针对历史遗留的生态问题,全面落实新一轮太湖治理“1+9”行动方案,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在生态治理中,不因历时久、问题小就放一边,也不因任务重、难度大而绕着走。努力疏通流通环节的卡点堵点问题,着力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板。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只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绿色生产力快速发展,共同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光明日报)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