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1:13:42 来源: sp202412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
去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我国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今年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趋势性向好,在战胜挑战中不断发展,展现出旺盛活力、不竭动力和巨大潜力,总体呈现“稳”“进”“好”特征。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23年1—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分别为4.5%、6.3%、4.9%,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2%,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内循环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3%;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新设经营主体同比增长12.7%。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9%。
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从风险挑战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更趋激烈,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在高通胀、高债务、高利率制约下,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趋弱,风险挑战增多,外部环境对我发展的不利影响加大。与此同时,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着力破解。从发展机遇看,求和平、谋发展仍然是各国人民共同心愿,经济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中蕴含新的机遇。我国是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在世界经济中的位势不断巩固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持续增强,有利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持续显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注入新动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聚集增加,宏观政策空间仍然充足,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彰显了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对时与势的准确把握,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领会其深刻内涵。
坚持稳中求进,稳是大局和基础。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的重点要放在稳定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制度优势不断彰显,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全局谋划,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实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促改革谋发展,通过以增量带存量,不断推动增长、优化结构、提高质效,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实际工作中,要紧密联系经济运行,紧扣发展突出矛盾,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提振发展信心,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进”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以进促稳,进是方向和动力。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掌握稳定经济增长、引导社会预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的战略主动,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新征程上,必须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坚持在大局稳定中谋发展,在发展前进中破难题,确保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在实际工作中,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激发和释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兼顾、辩证对待稳和进。稳和进、立和破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用好科学合理的新机制、新经验、新规则,打造新的增长动能。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要及时破除。同时要稳扎稳打,尊重规律,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努力实现最好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统筹好立和破的辩证关系,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积极稳妥、蹄疾步稳做好各项工作,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在固本培元中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首先要会立,不断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做好年度工作和中长期目标任务衔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稳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其次要善破,对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反复出现的老问题,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加以改革,不断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狠抓落实做好今年经济工作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坚定不移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有力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项目建设。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畅通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问题解决通道。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提升境外投资质量和水平。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优化债务结构。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切实保障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供应。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推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乡村产业提质升级,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分类分步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普惠托育、普惠养老等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切实做好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7日 09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