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11:18:55 来源: sp20250108
田泽轩在为果树修剪枝叶。 本报记者 吴 君摄
田泽轩(右二)在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田泽轩,1958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县红土乡,恩施市七里坪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服务站农技员。自1980年工作以来,他已为当地农民服务了40余年。他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研究并推广鱼腥草种植技术,助力农民增收,曾获恩施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田师傅!”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七里坪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服务站,听到这个称呼,一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身背草帽的老人立刻应了一声。“喜欢大伙叫我‘田师傅’,习惯了!”农技员田泽轩笑着说。
对田泽轩来说,“田师傅”不仅是个亲切的称呼,更是个干了40余年的职业。现在,年过六旬的他每天仍忙忙碌碌:“我喜欢在田里忙活,心里踏实。”
“农技员就是给庄稼看病的医生,每天要和庄稼待在一起”
1958年,田泽轩出生在湖北省恩施县红土乡,从小便跟着家人干农活。
“那时候农业技术落后,农业技术人才缺乏,几个乡都不一定有一名农业技术员,庄稼遇到病虫害,老百姓只能干着急。”1977年,初中毕业后在家种了几年地的田泽轩考取了恩施农业学校(现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并选择粮食生产专业。“不为别的,就是想帮农民种好地。”田泽轩说。
当年,与田泽轩一起入学的只有40人,在当时他们都算是紧缺的农业人才,他们完全可以走出农村,但1980年1月毕业分配工作时,田泽轩毫不犹豫地主动申请回到红土乡,成为红土乡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站的一名农技员。
“我本就是农民出身,对庄稼有感情。”田泽轩说。
当时,红土乡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站只有3个人,田泽轩是唯一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技员。刚一开始工作,田泽轩就遇到了不少技术难题,他只好不断地自学,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的,就去田里请教“土专家”。
田泽轩不愿坐在办公室里等农民来给庄稼问诊,而是每天一大早就去田里转悠,主动帮每家每户查看庄稼生长情况。一发现问题,他就立即告诉村民。时间久了,谁家种什么、在哪里种、长势如何,田泽轩一清二楚。
“有些病虫害发展很快,几天就可能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所以必须提前发现并及时控制住。”田泽轩说,“农技员就是给庄稼看病的医生,每天要和庄稼待在一起。”只要庄稼生长有问题,田泽轩一眼就能看出来,并开出“药方”。
然而,看护得再细心,庄稼长得再好,一年到头,玉米亩产量不过200斤,水稻亩产量不超过400斤。田泽轩心里明白,要想提高产量,关键在种子。
“还是得种杂交稻,如果减产了,我来负责”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而在武陵山深处,红土乡还在种植常规品种的水稻。“当时,红土乡每天只有一班公共汽车去市里,早上出发,下午才能到,办事基本上要提前一天出发。所以,当地的村民很少出门,对外界的信息了解不多。”田泽轩说。
有一次,田泽轩兴高采烈地将杂交水稻的种子从山外带回来,有村民当即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不种!万一减产了怎么办?”田泽轩背着水稻种子,揣着合同,挨家挨户去劝说:“还是得种杂交稻,如果减产了,我来负责。”田泽轩一次次登门沟通,终于说动了一些农民。
春播时,田泽轩在田里指导农民管水源、下秧苗、做灌溉,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我只是上学时学过一点杂交水稻的种植知识,能不能种好,我心里也没底。”田泽轩说,只要有水稻的叶片枯死,或者长慢了一些,他都会寝食难安。
4个多月后,看着自己推广的杂交水稻粒大饱满,逐渐成熟,田泽轩和村民们的心都放了下来。秋收时称算了一下:亩产700斤!田泽轩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后,红土乡种植水稻的产量越来越高,最终亩产超过了1000斤。
1995年6月,田泽轩被调往恩施七里坪工作,红土乡的村民知道后,有的跑到田泽轩家中,有的跑到农业技术服务站,和他告别,为他送行。“我已经有20多年没回过红土乡了,有时候遇到红土乡的农民,他们还认识我。”田泽轩说。
“种地无小事,我还是要自己去看一看”
在七里坪街道,田泽轩一有时间,还是老往田里跑。当地农民和他熟悉了,什么心里话都对他说:“我们的肚子是吃饱了,可荷包里还是空的,田师傅有没有什么办法?”田泽轩被问住了,认真思考后,他决定帮农民找出路。
2006年,田泽轩多方了解市场行情,准备带领农民发展多样种植。他利用空闲时间自学果蔬栽培技术,只要有相关培训,就报名参加。几年下来,田泽轩又学会了果蔬种植。田泽轩经常背个草帽,带上剪刀,跑到村民的果园里,指导他们剪枝、施肥,一忙就是一整天。每到夏季,七里坪街道总会瓜果飘香,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有一段时间,田泽轩在农贸市场发现,鱼腥草卖得很好,而且价格能达到6到7元一斤。“我们这边很多山里都长着鱼腥草,只是产量不高。如果能掌握人工栽培技术,大家的收入还能再提高一些。”田泽轩上山挖了一些鱼腥草的根茎回来,在试验田里一遍遍试验。解决好密度和白绢病的问题后,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去向农民推广鱼腥草种植技术。“后来,我们种植的鱼腥草年亩产达5000斤,推广了2000多亩,一年四季都可以挖,产量比山上长的高出近10倍,一亩一年就能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田泽轩说。
2018年,田泽轩正式退休。“在地里忙了近40年,退休后还真不习惯。”他申请返聘回站里工作,“我是一名党员,只要还能跑得动,就应该继续为农民服务。”
如今,当地农民也养成了一种习惯,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田泽轩。无论多忙、多晚,田泽轩都有求必应,立刻赶往田间查看情况。农忙时节,他的电话更是成了农业热线。徒弟关心他说:“师傅,有些事情教给我们去做吧,您就歇一歇。”田泽轩总是严肃地说:“种地无小事,我还是要自己去看一看。”
记者手记
做值得农民信赖的人
田泽轩吃过早饭后,总是习惯带上一把剪刀出门,直接往田地里走。路过果园,遇到需要修枝剪叶的果树,他一定要上手修剪好后才离开。在当地,只要是种地的农民,基本上都知道农技服务站有个“田师傅”;只要种地遇到困难,不论大小,找“田师傅”准没错。
来自农民家庭,学成后为当地农民服务,田泽轩一生努力,只为让地里的庄稼和园子里的果蔬产量更高一些,让农民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与农业打交道,常常是清苦的,需要默默付出,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没有对乡亲们的深厚情谊,很难坚持下去。田泽轩不仅做到了,而且乐此不疲。田泽轩不善于表达,更多的是落在行动上。正因如此,乡亲们才更加认可和信赖这位无处不在的“田师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8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