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艺术呈现东方诗意

发布时间:2024-11-21 14:50:56 来源: sp20241121

  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榴实图(中国画)   岳黔山

  雨中行(中国画)   唐勇力

  11月4日,“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长风几万里”在北京书画频道美术馆开幕。展览涵盖书法、中国画、版画、油画、雕塑、摄影、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载体,展出80余位艺术家的90余件作品。展览以传统书画作品阐释唐诗的文化内涵,以当代多媒体作品展现唐诗的时代活力,以当代艺术创作呈现东方诗意。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和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共同主办,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多维表达画意诗心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闵学林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的两组作品。两位艺术家一南一北跨地域碰撞,上演精彩笔墨对话。

  闵学林的3件书法作品《忆秦娥·娄山关》《飞雨楼诗》和《苏子由诗》,墨痕润泽顺滑,粗细枯润相得益彰,走笔中尽显气势。

  邱志杰的《黄河诗境图》参照黄河流域真实地貌,再现了黄河全域的山川湖泊。同时,作品把关于黄河的重要古代诗篇分布在相应位置上:昆仑山上可见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腾格里沙漠中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全图标注了200多句诗词,观众可随黄河之水,感受诗意流淌。

  潘汶汛、袁柳军、黄佳茂等艺术家,以水墨为媒,将他们在敦煌采风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一一绘落,墨色浓淡中流淌着敦煌沙山上的月光,将西北的万里长风带到北京。

  展厅中,一件高高悬起、盘旋而落的水墨长卷尤为抢眼。这件作品全长100米,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海勇带队的敦煌行走艺术家团队在沙漠中即兴创作完成。奇峻的三危山、平远的黑戈壁、摇曳在风沙中的树木植被……此次展览展出了其中精选的30米画面,墨色中依稀可见五色敦煌沙砾附着其上。

  除了传统书画作品,还有科技与唐诗的碰撞。00后艺术家邵若栩利用AI,将诗句生成图像,并对AI生成图像进行“写生”,形成了一系列书画与AI对话的作品,绘写唐诗的多维形态,展现艺术创作的多元。

  “唐诗所代表的从来都不只是盛唐的熙攘繁华与意气风发,而是千余年来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气度、精神世界的基石”。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展览总策划韩绪说,基于此,展览将关注的重心回归诗的本身,突破常规展览模式,不做板块切分,而是以唐诗典型的结构——“起、承、转、合”来构造展示内容,在视觉叙事与情感表达上,整个展览既是对唐诗的回应,也是一首由艺术作品书写而成的“诗”。

  重返诗性感发现场

  李白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写的天姥山,位于浙江省新昌县。上世纪80年代末,新昌县唐诗专家竺岳兵提出“唐诗之路”。90年代初,竺岳兵撰写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唐诗之路”的论文,“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也因此提出。据研究,在《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00多人到过“浙东唐诗之路”,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作品。

  2018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并于2020年召开全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

  为助力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2020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共同发起了唐诗之路艺术展项目。“这个项目结合中国美术学院数千师生每年下乡采风活动,也特邀艺术家共同参与,沿着古人的足迹重走唐诗之路,重返诗性感发的现场,让唐诗在当代艺术生态中焕发、生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展览总顾问高世名说。

  从2020年到2023年,唐诗之路系列展览已经在浙江展览馆成功举办了三届,累计参与的艺术家超过千人。本届展览将目光从浙东延至敦煌,不仅有过往三届艺术展的精选作品,还邀请了来自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多位书画名家进行主题性创作,还展出了一系列带有边塞气息的新作。

  今年夏天,中国美术学院各专业师生团队陆续奔赴唐代边塞诗的重要发生地——甘肃敦煌开展采风创作。师生团队在西北大漠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意境中,对话历史,体察万物,反观自我,激荡想象,收获了众多创作灵感。

  “当我走进鸣沙山的无边沙漠,仿佛踏入一片无古无今的时间之海,李白、王维、高适、李昂……他们的故事不断在我脑海中闪现。”艺术家沈临枫在鸣沙山现场推开200米长卷,于落日余晖、漫卷黄沙中书写班固的《封燕然山铭》,由此形成了本次展览中的影像作品《时间之海》。沈临枫说,这次创作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影像作品呈现了创作过程,原作将在敦煌展出。

  据悉,本届展览的第二站将于明年5月在敦煌展出。“我们将继续以艺术巡展为载体,持续探索唐诗之路在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中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韩绪说。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