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9:11:04 来源: sp2024120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规约着改革开放的问题导向、战略布局和价值标准。
从温饱不足、全面小康到中国式现代化,时代主题的阶段性改变无不伴随着改革方式的相应改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的改革思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历史方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不仅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达到新高度,更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辟新境界。
聚焦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站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之所兴”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动力,其中心任务和时代使命都是紧紧围绕人民所需所急所盼而展开。新时代,站在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人民立足于事业发展郑重作出的方向性抉择。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打破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不断证明着改革开放是为人民谋富裕,是让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生产力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也相应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不断面临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到深化市场机制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每一次迎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挑战,都推动着我国生产力的提档升级和加速发展,构成了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和时代主题。
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不仅受生产力水平制约,而且也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人发展的全面性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其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不同于以往,所触及的阻点和难点领域之广、关联之强,非全面深化改革无以助力。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解决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用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发展格局,助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改革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只有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
一直以来,我们党将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以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不断把握改革开放的本质规律,才能把改革引向深处,推动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事业制高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同社会主义改革交织在一起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破解人类社会发展诸多难题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之、深刻思考之、着力解决之的主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深化改革风险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难度前所未有。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本质上是对现有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对现有利益格局的再建构,对现行体制机制的再变革,以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发展跃上新台阶。因此,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才能为保障担当作为、激发创新活力创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环境。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形成新认识,才能在一个个破障碍、拆藩篱“点”的突破中提升为“面”的推广,进而在全面性谋划、整体性布局、持续性推进的改革中焕发出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
凝聚最广大人民的改革智慧和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在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是一项系统性的战略工程。新时代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愈益深入,所触及问题的领域更多、层次更深、关联性更强,仅仅依靠单一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统筹谋划好其他各个领域改革。改革由现实矛盾和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得以深化。现如今,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啃硬骨头”和“整体设计”的新阶段,要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需要凝聚全体人民最广泛的共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改革规律的深化认识中解放思想,形成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发展实践,已经赋予全面深化改革以新的特定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局限于经济这一单一领域的改革,而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体制机制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改革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系统集成、重点突破上凝心聚力。
改革要有新突破,就必须针对中国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思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需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而这都需要从人民群众面向现实、面向时代的实践中来生成新思路、新突破。
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最高标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人民是改革的推动者,是改革的受益者,更是改革的评价者。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其根本宗旨在于从更高层次更大程度更广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既立足于当前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又着眼于长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致力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又着力于精神生活境界的提升,发展模式的创新不断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增进人民福祉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符合实际、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全面深化改革,不同于初期“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改革策略,坚定地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要在人民不断富裕的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围绕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环境治理等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扎实有效地推出一批改革举措。新时代,要在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作者:安昊楠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