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踏“云”而行 工程机械“掘进未来”

发布时间:2024-11-18 16:03:15 来源: sp20241118

  央视网消息:江苏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0%。当前,传统产业正面临着“智改数转网联”,也就是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的深刻变革。工程机械是徐州的一大优势产业,如何让这个优势产业走向未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起走进徐州。

  走进江苏徐州一家挖掘机厂的生产车间,一个特别的空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面白板、几张会议桌,这个就建在生产线旁的小空间被大家称为“创新工作室”。无论是研发成果的验证,还是生产线上的难题,都能在这里第一时间解决。

  工作室的成员们正在为焊缝智能检测系统做升级,这套新型系统就像挖掘机的“数字医生”,可以通过在线3d扫描把挖掘机动臂在焊接过程中的缺陷智能识别出来,而成员们的创新成果主要都集中在一个不到巴掌大的探头里。

  方荣超说,有了这项突破性技术,现在的智能检测与人工相比,效率提升了120%,检出率也由82%提升至100%,但创新的路从来都不好走。

  创新的成果还体现在一个个小细节里。记者看到重量相差30吨的动臂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智能化改造让这些“大块头”也能柔性生产。记者还发现每个零部件上都有一个二维码,这个专属的“身份证”让它们有序组装,每8分钟就有一台挖掘机下线。生产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让团队里的成员对创新充满了信心。

  在工厂内部,像这样的创新工作室还有6个,它们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目前,企业已经获得了超过800项专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创新研发的背后还有着数字技术的强大支撑。通过5G技术和云服务平台,产品从一块钢板到最终下线,全生命周期都可以监测和追溯。

  工程机械上有朵“云”

  今年以来,徐州市新建5G基站900个,累计超1.95万个,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很多传统企业都在积极“上云”。这朵“云”能释放出什么样的能量?继续来看。

  徐州的这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和80多个行业的7万多家企业建立合作。这朵“云”要想将人、设备、信息化系统及整个工业体系连接起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接入设备。

  在这张产业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平台最远的合作在18000公里之外的巴西,最深抵达了地下1000多米的矿井,最高去到了青藏高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可以为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提前预判风险,保证生产安全。

  张启亮告诉记者,这朵“云”要做的下一步是能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也是未来的新趋势。因此,他们不仅仅和制造型企业合作,还要在“云上”和设计企业牵手。在一台可以远程操作的设备上,就运用了两大平台的优势。

  路易霖告诉记者,这朵“云”的能量还能更大,依托云平台,他们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大到驾驶舱,小到零配件上的一个按钮,他们都做过无数次的数据分析和实验。

  工程机械“掘进未来”

  不少企业告诉记者,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还有一些更难更深的问题需要雄厚的科研力量才能突破。现在徐州已经建立起由头部企业和多所高校组成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正在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徐州地铁四号线的施工现场,看似传统的地铁隧道挖掘,如今却用上了前沿技术。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场地内架设了100多组传感器,可以实时汇总数据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且还实现了“随掘随探”。让记者没想到的是,提供这项技术的是来自于几公里外的一家深地工程实验室。

  这家在地下深耕的实验室里摆着上百组接收器,可以超前50米为地铁中的盾构机“探路”。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一场“跨界合作”研讨会正在进行,来自不同机构的研发人员正向工程机械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发起挑战。

  为了真实还原工程中的多重场景,团队甚至把即将在青岛海底隧道使用的钻取测探设备搬到了地下。

  李晓昭说,打破垄断不在一朝一夕,靠的是耐得住寂寞、久久为功。现在,他们研发的“导向取芯”技术就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深地空间综合实验也开始启动,地下超算中心按计划进行测试。这个产学研联盟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让传统产业面向未来。

  今年以来,徐州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学成果落地转化。前四个月,徐州市新能源、智能装备和新材料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0.7%、36.7%和51.2%,逐渐形成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矩阵。(央视网)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