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7:08:58 来源: sp20241122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新征程上如何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记者进行了采访。
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这场硬仗
2023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9.4%,比2012年提高27.8个百分点
江苏省南京市,明城墙边、钟山脚下,月牙湖碧波荡漾。假日里,南京市秦淮区月牙湖社区居民邹梦青和家人沿着湖边的绿道游玩,“湖水越来越干净,瞅着心里就高兴。瞧,黑天鹅游得多畅快!”
以前的月牙湖是一片黑臭水体。2016年起,当地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系统排查整治排污口、清理湖底淤泥、实施生态修复,月牙湖从“黑臭湖”变成了美丽的“水下森林”,水清、岸绿、景美,“现在还成了鸟类的乐园。”邹梦青说。
月牙湖南接秦淮河。秦淮河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支流,流域面积1751平方公里,南京市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秦淮河流域。“以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生产、生活污水直排秦淮河,水质常年为劣Ⅴ类,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南京市水务局水环境建设处处长张晓峰说。
张晓峰介绍,近年来,南京市对秦淮河进行系统治理,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6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470公里,整治沿河排污口1300余个。同时,修复水生态,逐步完善支流月牙湖、玄武湖等水体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形成多处“水下森林”,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
经过多年综合治理,秦淮河重现水清岸绿美景,目前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还发现了江苏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鳊。去年10月,秦淮河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新时代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等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这场硬仗,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4%,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较2012年改善27.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较2012年改善10.2个百分点。
饮用水安全更有保障。“十三五”以来,我国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完成2804个县级及以上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治,有力提升涉及7.7亿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累计完成1.98万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全国1300余个城市水源地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各地综合采取污染防治、水源替代、水厂深度处理等措施,筑牢饮用水安全防线。
黑臭水体加快消除。“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088万吨,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截至2023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70%。昔日的一条条臭水沟,变成了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作为生态环境部聘请的特邀观察员,环保社会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见证了新时代以来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通过与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指尖上的环保’等公益活动,我们的蔚蓝地图APP收集到约10万张公众拍摄的反映水环境变化的照片,人们身边的河湖重现生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越来越多。”
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水质提升
长江干流连续4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边,一座座再生水厂“喝进”污水、“吐出”净水。
南明河是贵阳市的母亲河,是长江上游最大支流乌江的重要支流。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南明河一度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2012年,贵阳市成立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技术力量,采用“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治理模式,沿河建设污水处理厂,统筹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持续综合整治,南明河重现碧波荡漾,去年10月,南明河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88岁的雷月琴老人多年来志愿守护南明河,用4本巡河记事本、6张手绘河流地图、1200多篇日记,记录下母亲河的重生。
2014年,贵阳第一座下沉式再生水厂——青山再生水厂在南明河畔建成,比传统地上污水厂节省投资数亿元。水厂运行不久,雷月琴就到现场参观,“污水厂居然藏在一座公园下面,真是难以置信。”亲眼看到浑浊的污水变得洁净,雷月琴非常高兴。
10年来,贵阳沿南明河陆续建成了17座下沉式再生水厂。雷月琴把一座座再生水厂画在了手绘地图上。眼看着地图上的再生水厂不断增多,南明河水也越来越清澈,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雷月琴欣慰不已。
“我从事水环境治理已有30多年,南明河水环境的改善,正是碧水保卫战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侯锋说。
在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护鸟志愿者韩战桥见证了白洋淀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6年来,韩战桥坚持每天下班后,背着相机、骑着摩托车到白洋淀边巡护。“你看,这是青头潜鸭,这是震旦鸦雀。”韩战桥展示着他拍摄的照片,“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越来越多鸟类在白洋淀安家,说明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滞涝、生态涵养等功能,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白洋淀生态修复治理,是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坚持内源、外源协同治理。外源管控上,减少输入性污染,建设府河、孝义河等入淀河流河口功能性湿地,进一步净化上游来水,取缔非法入河、入淀排污口;内源治理上,开展生态清淤,淀区内水产养殖场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吕伟说。
经过系统治理,白洋淀淀区水质从2017年前的劣Ⅴ类提升至2021年的Ⅲ类,目前已连续3年稳定保持在Ⅲ类。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目前,野生鸟类达到276种,比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野生鱼类恢复至48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1种,指示物种中华鳑鲏全淀均有分布。
“下一步,我们将在白洋淀进一步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持续做好生态补水工作,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提升白洋淀的生态功能,让‘华北明珠’永续绽放光芒。”吕伟说。
新时代以来,我国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七大流域及三大片区重要水体水生态环境保护要点,制定规划重点任务措施清单,压实地方治理主体责任;加强重要湖泊保护治理,深化太湖、巢湖等蓝藻水华预警防控。2023年,长江干流连续4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太湖蓝藻水华发生面积、发生天数和蓝藻密度,均处于2016年以来最低水平。
让更多河流湖泊实现人水和谐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打好碧水保卫战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但也要看到,水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局部地区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比如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城乡面源污染凸显、环境风险隐患依然存在等。”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如何打好碧水保卫战?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统领,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组织实施重点排污口整治提升行动,深化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深入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实施海湾综合治理。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支撑。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稻香湖再生水厂二期工程现场,机器轰鸣声中,施工人员正在安装污水处理设施。“稻香湖再生水厂一期日处理能力为8万吨,二期工程投产后,污水处理能力将翻倍,尾水直接排放到河湖进行生态补水,能有效改善区域生产生活环境。”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冒建华说。
冒建华表示,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需要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等,这对水环境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生态环保企业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冒建华说,北控水务集团将有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更好满足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需求。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增长,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将持续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
马军建议,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要进一步推进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借助信息技术让公众更便捷地参与监督,推动企业承担治污主体责任。创新方式方法,促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让更多河流湖泊实现长治久清、人水和谐。”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8日 18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