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对AI技术进行制度规范和约束

发布时间:2024-11-26 04:27:18 来源: sp20241126

原标题:须对AI技术进行制度规范和约束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靠其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早已经无可避免地渗入到了写作领域。当人们还在惊叹于AI文章的流畅结构、精准表达之时,有一部分人已熟练地把ChatGPT当作撰写学术论文的工具。

日前,江苏省科技厅监督评估处处长顾俊在做客江苏广电总台新闻频道《政风热线》时回应称,将组织开展科技人员公开发表论文的自查和抽查,并开展科技伦理审查,引导科技人员提高诚信意识。

那么,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究竟能否用于学术论文写作?如何防范AI技术滥用带来的学术不端现象?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业内学者。

产生的学术不端风险不容忽视

不能否认,ChatGPT能生成连贯的、有逻辑性的文章,并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由此产生的学术不端风险不容忽视。国外已有研究人员发现,ChatGPT所给的回答都是基于它模型训练的海量数据,有时可能会限制人们的思维,甚至有些回答并不准确,比如只选择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数据进行佐证,忽视其他数据。

12月1日,《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正式实施,记者查询后并未在其中找到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条款。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和科研组织对ChatGPT写论文的规定还未明确细化,但是不论以何种方式,只要出现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都是严查重罚的对象。

11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第二批不端行为案件的调查处理结果,数量最多的不端行为是抄袭、剽窃、伪造各种信息,总数达15人,占比62.5%。记者了解到,国内已有省份对科研论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抽查,重点检查抄袭、造假和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现象,虽然没有专门针对ChatGPT,但是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与之相关。

江苏省科技厅监督评估处相关负责人说,将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审查。同时,要求各单位对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不端问题自查和清理,科技部门不定期组织开展主动抽查工作,不断更新学术不端治理程序和标准。

该负责人表示,防范AI技术滥用带来的学术不端,将是科技管理部门今后重点监管内容之一。目前,国内已有科研单位在开发相应软件,用于AI写论文的查重工作,今后想利用ChatGPT写论文获得荣誉奖励和科研项目将越来越难。

如何面对避无可避的AI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千目,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系统安全、大数据挖掘研究。在他看来,当人们在谈论AI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时,更应当看到它们所带来的便捷与进步。

“AI技术是科研辅助工具之一,它让我们对某个问题调研更便捷、分析更明确、研判更精细,资料收集和信息反馈更全面和完整,如果我们合理地运用这个工具,对科研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论文)的整体提升会有较大作用。”李千目解释说。

那么,在实践中AI技术到底该如何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而不是成为抄袭造假的工具?

李千目表示,首先要有制度规范,并约束AI技术的使用,比如12月1日起实施的《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希望对这些制度、标准进行广泛地宣贯,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去了解、遵循。

其次是提升社会各界对AI技术的认知。李千目认为,在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每个阶段,抄袭几乎无法完全避免,利用AI技术进行抄袭、剽窃并谋取某些利益,必须严厉打击。但是,提升人们对AI技术的认知并推广使用,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

“比如利用AI广泛地采集信息,让我们的论点和思路更加可行、更加有效,这件事情本身不是坏事。”李千目说,面对海量数据,他们很难全面有效地收集所需信息,而AI工具可以更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

但出于各种原因,很多将AI用于科研论文的作者并不乐于披露这个事实。“我坚持认为,在论文写作和数据收集中使用到AI技术,必须在参考文献里进行标注。”李千目说。

不难看出,AI在当下科研工作中已扮演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人们似乎也别无选择——面对AI,不必回避,也避无可避。

目前,国外已有高校宣布解除ChatGPT使用禁令,并推出了详细的使用原则。因此,多位科研工作者向记者表示,对AI技术在科研工作中的使用不应一刀切地反对,也不能对AI带来的学术不端行为放任不管。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