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0:47:41 来源: sp20241223
一直以来,陕西境内都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柞水渔鼓”的说法。
柞水渔鼓又称柞水渔鼓道情。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的老手艺人叶正印,祖祖辈辈都会制作渔鼓,从小耳濡目染的他,也深深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
几十年来,他学习多地渔鼓文化,取其精华,总结出地道的柞水渔鼓文化。“渔鼓是一种古老的即兴表演艺术。我们总说柞水渔鼓‘见谁唱谁、见什么唱什么’。”叶正印说,“在长期文化交融过程中,柞水渔鼓吸收了大量民间音乐元素,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拉簧’,也就是在每乐段段末‘呀哎咿尔哟’的拖腔中,加入合唱或帮腔。”
当安塞腰鼓声名远播时,柞水渔鼓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柞水县启动柞水渔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总共采访民间艺人160余人次,陆续整理出352盘有关渔鼓唱腔的录音带,记录渔鼓演唱脚本80余个、渔鼓声腔常用曲调60余首。2008年,叶正印开始负责渔鼓传习所,在多个艺术社集体教学渔鼓,培养出40多名演出骨干。
渔鼓的保护,不仅包括表演艺术,还包括渔鼓的制作技艺。来到柞水县下梁镇石瓮子社区的渔鼓作坊,一进门,只见房间里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种制作渔鼓的器具。“渔鼓看似工艺简单,但制作起来却暗藏‘玄机’。”叶正印笑着说。
原来,渔鼓的制作涉及了粗磨、细磨、雕花、上油等18道传统工艺。正常情况下,一只手工制作的渔鼓需要7天至8天才能完成。数十年来,叶正印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渔鼓,保留渔鼓制作技艺。
在柞水县相关部门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6月,柞水渔鼓成功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叶正印被评为商洛市非遗渔鼓传承人。
2023年秋天,柞水渔鼓山歌剧《红色谷子沟》在柞水县首演,古韵依旧。秦岭深处,又闻“渔”音袅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7日 0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