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4-11-22 03:09:05 来源: sp20241122

  在海南昌江,陆上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外穹顶成功完成吊装,标志着“玲龙一号”反应堆厂房的主体结构已全部施工完成,为后续反应堆厂房封顶奠定了基础。

  “与‘华龙一号’相比,‘玲龙一号’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一体化设计、模块化建造。”中核集团“玲龙一号”总设计师宋丹戎介绍,通过一体化设计,大量安装工作都能够在工厂内完成。这样一来,设备质量进一步提高,而且造价更低、工期更短,为核电设备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玲龙一号”预计2026年建成投运,每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8万吨。

  “玲龙一号”是中核集团继“华龙一号”后的又一自主创新重大成果,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模块化小型压水堆。近年来,中核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管道内清洁度检查,是核电站现场质控重点工作之一。但由于部分管道内操作空间狭小,常规检查手段经常无法达到理想的检查效果。

  针对此类痛点,中核集团下属单位中核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内巡检机器人,克服了以往只能依靠人工目视检查的局限性。如今,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远程操控机器人在管道内行走,实现检查画面实时回传、质量问题拍照等功能,帮助判断管道内部异常情况。

  中核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是中核集团以数字化建设推进管理创新和流程优化的一个缩影。

  围绕核科技产业科研生产运营全过程,中核集团创新产业数字化模式,逐步打造出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场景。在核电建设和运营领域,建成“智慧华龙”大数据平台,实现各环节的数据交换与协作;在铀矿勘查采冶领域,研发三维可视化数字铀矿勘查平台,提高调控水平;在核燃料生产和元件制造领域,建设现代化智能车间,提升生产效率。

  随着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中核集团创新效益日渐显现,一批创新成果涌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建成投运、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核集团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8年的3919件增长到2022年的21987件,年均增速达53%。

  为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中核集团着力在创新平台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持续完善长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育人阶梯。比如,在青年科技人才方面,每年拿出近亿元设置“青年英才”项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探索性、前瞻性和颠覆性项目攻关;强化产教融合育人,着眼卓越工程师培养,与清华大学等10余所重点高校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工作。

  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中核集团将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先进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体系,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9日 11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