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极地对话”激发香港青少年科考热、爱国情

发布时间:2024-11-19 04:15:31 来源: sp20241119

4月10日,香港会场与南极中山站进行线上“极地对话”。新华社记者 谭佳铭 摄

4月10日,香港会场与南极中山站进行线上“极地对话”。新华社记者 谭佳铭 摄

新华社香港4月10日电 题:特写:“极地对话”激发香港青少年科考热、爱国情

新华社记者郭辛

“香港你好,这里是中山站。”10日下午,当香港会场与南极中山站成功连线时,香港科学馆演讲厅里的全场师生一起激动地欢呼起来。

10日下午,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正在访港期间,曾参加过多次中国极地科考的内地科学家们走进香港科学馆,与香港20余所学校的250多名中小学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并上演了一场“极地对话”。

“在去极地考察前,你们会进行什么样的训练?”“想参加极地考察,需要什么样的学历和技能?”学生们隔着屏幕向距离香港1万多公里的中山站的科学家们直接发问。

4月10日,嘉宾和学生代表在交流会现场合影。新华社记者 谭佳铭 摄

4月10日,嘉宾和学生代表在交流会现场合影。新华社记者 谭佳铭 摄

中山站站长、空间物理学专家胡泽骏,负责天文观测的副研究员纪拓以及负责海冰、气象监测的王安良对学生们的问题逐一解答。

胡泽骏提到南极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每年11至12月为极昼,会有54日白昼,5月进入极夜,连续58日黑夜,整座“中山站”会“淹没”在无尽黑暗中。

“你们在南极那么久会感到孤独吗?”有学生问。

“中国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为了这个目标,有的人连续十几年没有在家过春节,有的人错过了孩子的出生日。”胡泽骏动情的诉说,让同学们对极地科考有了更深理解,在心中种下了探索极地的种子。

科学家们欢迎香港年轻一代投入极地科考,鼓励香港学生开拓科研事业。

李求恩纪念中学的叶晓聪说,感受到中国极地科考人为探索极地事业付出的毅力与坚持,让喜爱物理的他渴望成为“极地探索者”的决心越发坚定。

除了线上的“极地对话”,交流会现场的科学家代表们的演讲内容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场下笑声、掌声不断,同学们接连抛出问题,交流精彩纷呈。

4月10日,香港学生与参加中国极地科考的科学家交流。新华社记者 龙镜伊 摄

4月10日,香港学生与参加中国极地科考的科学家交流。新华社记者 龙镜伊 摄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队队员李正阳向学生们介绍南极内陆有名的“白化天”,“到处白茫茫一片,睁着眼睛却啥也看不见”。他还通过视频,向同学们直观展示了巨大的南极冰裂缝究竟有多危险。

“南极的冰川美丽又壮观,我一直对此充满向往,没想到当中竟然危机四伏。”港大同学会书院的陈晋琛说,“我之前只知道去南极不容易,却不了解极地科学家们的工作环境如此险象丛生。”

随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惠根为青少年们介绍美丽的极光。他说,极光不仅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打卡点,也对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卫星导航以及跨极航空飞行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杨惠根率领团队在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站,建立空间物理观测台和极光观测台。

“极光很美,但美丽的背后藏着这么多深奥的知识,未来我要好好学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培侨中学的纪依涵感叹道。

“‘雪龙2’号及南极考察队访港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让同学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国家在极地科研上的进程和成果。”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交流中说,希望同学们把握这次参观和交流机会,以极地科学家为榜样,订立远大目标,好好装备自己。

一场南极科普盛宴和极地精神大餐让同学们的探索热情高涨。散场后,同学们依旧沉浸在对冰天雪地的向往之中,赞叹祖国科考硕果累累。

香港培侨中学学生陈开元说,极地科学家们的科考故事让人动容,“他们的勇气、智慧和民族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

(责编:艾雯、崔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