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润田畴(记录中国·身边的工程)

发布时间:2024-12-22 20:22:55 来源: sp20241222

  田间的斗渠。

  总干渠来水经过分水闸后流入干渠。

  张治龙,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海子滩镇张家沙河村村民,是种了50多年地的老把式。

  打今年起,每次下地前,他总是先绕一段路,往自家地的反方向走——“忍不住想去看。”

  让张治龙心心念念放不下的究竟是啥?

  出村子往南开车几分钟,一座篮球场大小的干渠分水闸映入眼帘,这是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唯一一座“一水三分”的分流调控枢纽。今年年初,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二期(以下简称“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正式开工,这里便是一个关键施工点位。

  此刻,工人们施工正酣。“看到他们就踏实了,水有保障,我们种地更安心!”

  沿渠向北,一路通畅,张治龙不一会儿就到了自家的玉米地。他蹲在斗渠旁,拧开阀门,水顺着滴灌管渐渐渗出。几块地全部浇完,他赶紧关上阀门,不舍得浪费。

  和张治龙一样,张家沙河村的乡亲们格外珍惜这从100公里外“跋涉”而来的黄河水。

  为啥不用本地水?地处河西走廊,古浪、海子滩、张家沙河……几个地名个个带水,但历来少水。海子滩镇距离本地的古浪河、大靖河等主要河流太远,而张家沙河早就在地理变迁中干涸。据了解,古浪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5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接近1800毫米。

  “小时候种的只有谷子、麦子,谈不上什么收成。”张治龙回忆,直到1987年,景电二期工程正式上水,来自100公里之外的黄河水润泽田畴,将此地灌溉成了亩亩良田。

  总干渠的水,经分水闸被分流到南干渠、北干渠和民调渠,保障农业和生态灌溉用水。一渠通多地,受益群众越来越多——2001年,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通水,折算恢复灌溉面积36万亩;2014年,景电二期工程向古浪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供水,扩灌面积12万亩,古浪灌区达到48万亩……

  水在渠中流,农业生产悄然发展。30多年里,张治龙的田地里出现了玉米、葵花、辣椒等多种作物,不仅能种活,还能种得多,经济效益更高。去年,张治龙种的百余亩玉米,亩产将近2000斤。今年,张治龙又新种下300亩玉米、400亩葵花。

  给予张治龙更大信心的,是今年开工的景电二期提质增效工程。它将改造、加固各类干渠超过110公里,并新建改建泵站、变频室等设施20多座。

  想要把水用好,得管理到位。就拿分水后的北干渠来说,它负责4个乡镇、19个建制村的农业供水,涵盖187个受益单位。水管所在春耕、“三夏”时节派出24名管理员,昼夜不停检测各渠内水量、水质,协调用水顺序。“有了统一调度,我们只管提需求就行。”张治龙说。

  渠中之水,当地倍加珍惜。张治龙站在自家农田旁说:“政府帮助我们建设了高标准农田,一亩地能省四成水。”5年多来,古浪县建成65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将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大渠接小渠,良田与生态亦互为补充。沿渠而行,红柳花开得正盛,行道树绿荫如盖。“弯腰种地,抬头见绿,比小时候风沙漫天强多了。”张治龙轻拍树干,颇为感慨。百万亩灌区与10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一片,共同阻止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交汇,灌区小气候明显改善,年降水量增加60多毫米,植被更加茂盛。

  沿水渠望去,成片葵花向阳盛开,花盘中籽粒饱满;再过1个多月,玉米田里也将挂满成熟的金色果实。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3日 02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