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1:45:34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网 内蒙古大兴安岭5月30日电 题:一杯一苗,森林苗圃里焕发的活力与青春
作者 张玮 涂艳玲
五月的大兴安岭,绿意盎然。走进伊图里河生态功能区中心苗圃的育苗大地,整齐交错的苗木长势喜人。忙碌在田间地头育苗工人的欢笑声与起苗机的轰鸣声、浇灌设备的淅沥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悦耳。
“每天清晨6点,我就要开始检修设备,准备起苗。在灌杯人员来之前我要把当天的灌杯苗木起床,这样才能保证苗木的质量和成活率。”技术员闫鑫鑫一边忙碌着一边介绍着。
图为技术员闫鑫鑫(左一)正在检修起苗机。 涂艳玲 摄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腹地,公司总经营面积41.065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4134.9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84.97%。2020年,伊图里河生态功能区中心苗圃建成。苗圃现有3个苗木基地,总面积465亩,培育云杉、西伯利亚红松、樟子松3个品种。
中心苗圃党支部书记冷雪江是苗圃的“老园长”,他告诉记者,自打苗圃完全建成投产后,每年培育各类造林苗木、绿化苗木、树种200多万株,5年来共培育苗木树种1100万株。
“装进容器杯里的幼苗要压实,要在杯中间,摆放要整齐,要保证灌杯质量……”虽然冷雪江带出来的学生即将毕业,亦可独当一面,但他仍不放心,依然穿梭在育苗大地中,耐心地监督和查看着设备检修、起苗要点、装杯作业等工作。
“80后”的闫鑫鑫在苗圃工作了5年,算是“班上”的尖子生。这些年,他和苗圃也相互见证着彼此的成长。从刚开始的筹建、探索经营,到能够保证上山用苗自给自足,再到今天的标准化、规范化苗圃的建成……“点点滴滴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了。”如今的闫鑫鑫已经从“新手苗农”变成专业的技术人员。
图为苗圃主任杨春志(左一)、副主任高国海(左二)正在查看苗木长势。 涂艳玲 摄“在新建的苗窖里存储着80万株苗木。”闫鑫鑫高兴地告诉记者,每棵苗木根系相对摆放,放上沙土、压上冰块,可以把上一年秋天的种苗一直存放到转年春天。“灌杯栽种到地里后2年就可以用作上山苗木,这样大大提高了苗木的存储率和成活率。”
中心苗圃主任杨春志介绍:“我们要注意苗木每天的变化和生产,确保苗圃所出的苗木均符合地径0.5厘米、高度12厘米的标准,精准提升优质苗木生产供应。”
拉线、做床、装苗、灌杯、扶苗、浇水……苗圃育苗工人们正忙着培育新苗,苗圃大地一派繁忙。
“今年要完成苗木移植200万株,灌杯时间30天左右。任务重,时间紧,生产技术员在装杯前进行了集中培训,技术人员全天跟班技术指导,为提供优质苗木做好基础工作。”中心苗圃副主任高国海说。
“每床横着18个杯,按吊线走,做到横平竖直。”同是“80后”的伊图里河林业有限公司基本建设科科员韩龙起在田间感慨道,“灌杯工作很辛苦,每天在地里10小时左右,从刚开始每天灌杯600株,到3天后可以灌杯1200株,需要熟练地掌握方法和技巧,也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
“90后”森调队队员孙志刚这几天趁着休息在苗圃帮忙,和父亲一起来灌杯,“以前总觉得小小一棵棵苗木放到容器杯里很容易,其实有很多讲究和学问,每一棵上山的优质种苗都需要每一道工序的付出。”
在中心苗圃有四分之一的工人是“80后”,看着他们黝黑的脸庞和娴熟的手法,仿佛看到新一代务林人与这片森林一样茁壮成长,焕发青春活力。(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