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0:10:41 来源: sp20250102
图为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 关 哲摄(影像中国)
“在路上”“去远方”“看世界”,在旅途中欣赏自然山水,体验风土人情,探索新奇未知,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如今,文旅短视频受到欢迎,镜头里的风景让人向往,屏幕上的远方近在咫尺,有趣有料的讲解导览更是触手可及。短视频不仅激发“打卡”新热情,也在“解锁”旅游新玩法,带动文旅市场提升品质、转型升级,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编 者
提升在场感 丰富新场景
胡一峰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一些运动员在赛后采访时透露了自己的旅游心愿单,引得各地文旅短视频账号发布相关内容,掀起一波旅游宣传热潮。
当下,“跟着短视频去旅行”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透过小小的手机屏幕,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壮美河山,感受辽阔大地的风土人情,还可以与相隔万里的网友分享旅行见闻。短视频赋能文旅,不仅作为高效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游客,更作为一种变革力量深度介入文旅全领域,开辟广阔新赛道,书写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更多可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文旅繁荣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在这条新赛道上,旅游景观以多维形态全新呈现,目观、身临、神游交融互通。作为新兴媒介,短视频具有强大的再现能力,在呈现景观的同时也创造着景观。无论城市、乡村,还是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一旦进入短视频,便意味着一次形象重构。
短视频制作成本低、灵活度高、更新速度快,为旅游景观的多样化呈现提供有利条件。在文旅短视频中,有的作品唯美清新,给人以审美享受;有的作品主打真实,虽是荒野苦旅但别有滋味;有的作品致力于知识分享,开阔观者眼界;还有的作品专注体验测评,为网友提供实用的旅游攻略。不可否认,用户生产内容难免带有碎片化特点,不够全面系统,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跟随博主的镜头,人们仿佛穿行在城市大街小巷,漫步于郊野山林草原,获得丰富多元的讲解和体验。这时,旅游目的地不再是静态地点,而成为一组动态、鲜活的立体场景,令观众如同身临其境,进而唤起实地体验的渴望。
2023年底,一群广西小朋友到黑龙江开展游学之旅的短视频引发关注,累计超过1000万人次在线观看他们游学漠河市北极村消防站。话题的持续发酵,甚至推动了南北文旅的交流互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强化了旅游的社交属性,“赏景+拍摄+分享”成为旅游标配,“City Walk”等旅游新方式在短视频平台上流行起来。作为非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游客拍摄的短视频画面可能不大精致,运镜和剪辑也不够精良,但他们以第一人称“我”讲述亲身经历,把个体感受融入即时影像,带给观看者强烈的在场感和代入感。
在这条新赛道上,旅游内涵不断拓展,各种文化元素和旅游资源多维链接、深度整合。在旅游成为美好生活重要内容的当下,人们对旅游的期待越来越高,旅游类型的垂直细分和迭代更新也越来越显著。短视频在其中发挥着议题设置和人气集聚的作用。通过短视频,各地文旅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掘,旅游场景进一步丰富;通过短视频,我们除了欣赏美景,还能找到一群同好,在交流中激发彼此、点亮彼此。
美食是当下文旅短视频的重要主题。地方特色美食在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诱人名片。就在今年,短视频平台上由美食引领旅游热潮的就有“天水麻辣烫”“广西水果”等。这个暑假,“江西小炒”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浏览量突破10亿,互动评论量6000余万条。许多人不远千里奔赴江西,直奔网红炒菜馆,感受市井烟火气。可以说,美食短视频带动的“味蕾游”热度还在继续。
同样火爆的还有“特色活动游”。在短视频助力下,一些原本局限于特定地方的特色活动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往。比如人们熟知的贵州“村超”,“出圈”传播一年多来全网浏览量超780亿次,助力榕江全县接待游客11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30亿元。今年7月,四川凉山的足球嘉年华在抖音直播间吸引了2400万人次观看,也为当地传统火把节注入新的内容。同样,赛龙舟、簪花、三月三等民俗活动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吸引游客实地打卡,带动广东佛山、福建泉州、广西南宁三地酒店订单量同比大幅增长。丰富多彩的短视频,让深藏于小城村镇的美景美味、绝技绝活、民风民情进入大众视野,以更多样的选择、更充实的内涵,为文旅产业打开新天地。
在这条新赛道上,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才是留住流量的关键。根据《中国国民旅游状况调查(2023)》,我国居民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中,短视频平台位居第一,占比达到69.3%。大众旅游最关注的两个问题“去哪里旅游”与“如何旅游”,在短视频里都能找到答案。在看到短视频对文旅拉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内容为王”的重要性。这既指短视频制作本身的质量,更指短视频所展现的旅游项目品质。对文旅产业长远发展而言,短视频只是窗口,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让游客“循声而来”“满意而归”。同时,短视频凭借强大的交互功能为文旅供需两端提供了有效的对话渠道,广泛收集分析网友、游客在短视频平台的意见反馈以改善产品和服务,用好网络时代众智众力汇集转化机制,才能在文旅新赛道上跑出骄人成绩。
(作者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文化的门径 行走的课堂
王 钰
作为一名95后,我从小就喜欢旅游,想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2016年我考进湖南城市学院,攻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期间,在学好专业课程之余,我阅读了很多文史方面的书籍。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陕西,做起了地接导游,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景区带团。学生时代的沉淀与积累,对我的导游工作帮助很大。去年4月,我通过短视频平台上传了一些自己的导游讲解视频,其中一段讲解“跪射俑”的视频意外走红。之后,我陆续上传视频,在带团讲解的时候也做起直播,粉丝数已达400万。
这些导游视频的“火爆”,首先要归功于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它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兵马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其次,媒介的作用也很重要。在这样一个信息资讯发达的时代,人们希望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更加便捷直观的方式去探究文物故事,了解历史文化。从个人角度说,我也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解说和浮于表面的知识,而是要求自己换位思考,从游客的兴趣和疑惑入手,提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他们在游览中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平日里,但凡遇到对导游工作有帮助的信息,包括游客千奇百怪的问题,我都会记在手机上,并在工作之余整理、学习、探究。我坚持查阅大量秦汉史书籍,观看很多纪录片,希望能以专业、准确、生动的讲解服务好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这种自我要求使得我不断积累,迅速成长。
一名优秀的导游不仅是向导和讲解员,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会带着游客从细节出发,观察兵马俑头上一丝一缕的发辫、手掌上清晰可见的掌纹,经由这些细节走进历史现场。兵马俑的铠甲以腰际为分界线,上半身甲片上片叠下片,下半身甲片下片叠上片,但肩部却同下半身一样是下片叠上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这遵循了人体工程学,如此才方便士兵弯腰,方便他们抬起胳膊挥动兵器。除了铠甲,我还会让游客去观察“跪射俑”的鞋底:脚后跟和前脚掌的针线特别密集,中间却很稀疏。这是因为走路时磨损最严重的地方就在脚后跟和前脚掌。讲解秦俑的战袍时,我会引入一则秦代家书的故事,那就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黑夫木牍”。出征楚国的秦国士兵“黑夫”和“惊”给他们的哥哥“衷”写信,问候母亲和家人,这封家书后来发现于哥哥“衷”的墓葬。家书不仅反映了当时秦军的征兵制度和军功爵制等内容,还映射出秦国士兵和家人之间的感人亲情。当我们了解了细节背后的故事,就会发现,兵马俑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它凝结着历史与情感,也倾注了2000多年前工匠们的心血。从兵马俑讲开去,我会延伸到秦朝统一的重大意义:“书同文”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车同轨”实现四通八达、加强各地往来,“统一度量衡”推动经济发展……通过讲解,让文物故事延展出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
旅游是文化的门径、行走的课堂。今天,借助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我有幸面向更多人群,讲述古城西安的历史文化。这不仅实现了我的职业理想,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我希望用更加生动深入的讲解,让游客在领略名胜古迹的同时,还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做自信自强的中国人。
(作者为青年导游)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0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